您的位置:健客网 > 中医频道 > 中医文化 > 中医经典 > 中医经典--中医理论奠基者《难经》

中医经典--中医理论奠基者《难经》

2015-04-02 来源:健客网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难经》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中医理论著作。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难经》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泄痢等病多有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并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

  <难经>(<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通观全书,在整体观念、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判断预后等方面,无不贯穿着<难经>的学术思想。

  《难经》率先提出了“奇经八脉”概念,丰富了相关内容,真正开创了“奇经八脉”理论研究的先河。就“病证”知识板块言之,《难经》将其卷首“脉学”成就贯穿于始终,以脉象论病证,据脉象指导临床施治选穴,成为后世脉学研究的典范,如“重阴(尺部属阴,又见沉、迟、细、涩属阴之脉)者癫,重阳(寸部脉属阳,又见浮、洪、滑、数属阳之脉)者狂”即是其例。《难经》的腧穴内容明显不同于《内经》以经统穴、以病证统穴(如治水病57穴,治热病59穴等)的方法和内容,而是采用按主治功效归类腧穴的研究思路,如背俞穴、胸腹募穴、络穴和八会穴等。因此说,《内经》、《难经》共同奠定了腧穴学基础。

  就“脉学”知识而言,自《难经》以后,才使“独取寸口诊脉法”以完整、神奇、简便、适用的特有面目呈现并造福于芸芸众生,无论从两手六部脉位的命名、寸关尺三部脉位长短的界定、诊脉指力大小的量化等等,《内经》都没有企及。就“藏象”知识板块而言,更能彰显《难经》不同而又丰富于《内经》的学术魅力。其中有从“形态决定功能”的角度较准确地述了五脏的大体形态,细化了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的结构,发现了“七冲门”的准确部位及命名,从气化三焦和部位三焦的角度阐释了“有名无形”三焦说,告诫人们不能用形态学的眼光去认识三焦。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