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是我国传统医学中应用最早、目前应用仍最广泛的一种剂型。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中有“伊尹,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的记载,说明我们的祖上早在商周时代已开始汤剂的应用。由于它制备简便,奏效迅速,加减灵活,特别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的需要,虽口感五味夹杂,但还是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
汤液的制备在数千年的应用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清代徐灵胎曰:“煎药之法最宜深究,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明代李时珍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
但现今的医疗单位中医与中药分离,医不知药的现象尤为突出,某县中医院近半个月来药房用于调配的细辛饮片已由辽细辛变为华细辛了,然而门诊中医师还在为患者斟酌辽细辛的用量。多数情况下中医在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后,只是开出了“书面处方”,方中单味药物的准确称量与否一般由调剂人员的素质决定。而煎药容器、煎药溶媒、煎药时间、煎药次数、煎药火候及溶媒量的多少全都由患者或病家自行选择或进行技术操作,不受监督也不能硬性规定。更有甚者把炮制饮片也交与病家自制自服。
中药炮制学是一门专业学科,专业人员都难以掌握其具体操作,将一项传统制药技术,配方时却交与没有医药知识技能的患者自制自服,如何放心安全与疗效?乌头汤是治疗寒痹的有效方剂,而某些药房、药店对配方的乌头是生品还是炮制品尚弄不清楚,只是交嘱病家用蜂蜜去炮制,如果配方的是生品,患者能掌握这个“减毒增效”的“度”吗?如果是已经炮制过的,再反复炮制还具有祛风湿、散寒止痛的疗效吗?这就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中间环节较多,不像西医学那样,一杯温开水就能口服药片。因此,让病家与患者明白科学煎药的诸多要素,显得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