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异常
反射异常
反射是最基本的神经活动,是机体对感觉刺激所引起的非自主反应。反射活动的基础结构为反射弧。一个典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元(感觉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即脊髓前角或脑干的运动神经元)和效应器(肌纤维或腺体等)。反射弧任何一点的中断即造成反射的丧失。故可通过反射的改变判断损害部位。根据刺激的部位可将反射分为浅反射(又称皮肤及粘膜反射),深反射(包括腱反射或肌牵张反射)及病理反射。反射弧本身或中枢神经尤其是锥体束病变均可引起反射改变,但反射的灵敏度在正常人并不一致,一定程度的对称性减弱和增强,未必都是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 深反射是肌肉受突然牵引后引起的急速收缩反应,反射仅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直接联系而成。一般用叩击肌腱亦可引起深反射,肌肉收缩反应在被牵引的肌肉最明显,但不限于肌肉。 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反射弧的任何部位的中断可产生深反射或减弱或消失。深反射的减弱或消失是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一个重要体征。麻醉、昏迷、熟睡、脑脊髓的断联休克期、大量镇静药物也可使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人精神紧张或注意力集中于检查部位,可使反射受到抑制,可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克服。 深反射的增强是因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受损所引起,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重要体征。深反射增强常伴的射区的扩大,即刺激肌腱以外区域也能引起腱反射的出现,如叩击胫骨前面也会引起股四头肌有收缩。在神经系统兴奋性普遍增高的神经官能症、甲状腺机能亢进、手足搐搦症、破伤风、番木鳖碱中毒等患者也可出现对称性的腱反射不同程度增高。深反射增高的病人尚可出现阵挛、霍夫曼氏征、罗索里莫氏征等体征,以征看成是病理反射,现认为是反射增强的结果。 浅反射包括角膜反射、咽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跖反射、肛门反射等。多数浅反射实质是伤害性刺激或触觉刺激作用引起的屈曲反射,其反射弧包括一较长复杂的径路,后根节前感觉神经元传入的冲动循脊髓上升达大脑皮质,可能到达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再下降经锥体束至脊髓的前角细胞。所以锥体束受损后产生皮肤消失与腱反射增强。脊髓反射弧的中断亦可出现皮肤反射消失,故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均可出现浅反射减弱或消失。昏迷、麻醉、熟睡,一岁内婴儿也可消失。浅反射的特征是具有宽阔的感受野,这与Ⅱ、Ⅲ和Ⅳ类传入纤维的普遍分布相符合。
小贴士
- 患病部位:
-
全身
- 所属科室:
-
内科
- 相关疾病:
-
- 相关症状:
-
- 常用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