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性角结膜炎的发生,新的观点多认为是一种感染免疫机制,由多种微生物蛋白质,如细菌中的结核菌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及真菌、衣原体或寄生虫蛋白质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当微生物蛋白等抗原进入机体后,产生抗体使T细胞致敏并使其增殖,使机体处于过敏状态,及致敏的淋巴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致敏淋巴细胞一方面直接杀伤带有抗原的细胞,同时释放各种淋巴因子引起局部反应,形成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的泡疹。
本病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特别是营养不良和过敏素质者。不良的卫生习惯、阴暗潮湿的居住环境对本病的诱发也有关系。患者常伴发眼睑、颊部、耳鼻及身体其他部位湿疹、淋巴结核、骨结核等。
泡性角结膜炎临床表现
泡性角结膜炎仅有异物感或灼热感,如侵及角膜则有严重的畏光、流泪、刺痛和睑痉挛等症状。
根据病变侵犯的部位,临床上本病可分为:病变仅发生于结膜者称泡性结膜炎;发生于角膜者称泡性角膜炎;病变侵及角膜者称泡性角结膜炎。
1.泡性结膜炎发生在球结膜的结节呈灰红色,直径约1~4mm,结节周围限局性结膜充血。结节易破溃,顶端形成溃疡。随后上皮细胞由边缘向内生长,1周左右溃疡愈合,一般不留瘢痕。在较严重的病例,有时形成较大的溃疡,病变可深及浅层巩膜,愈合后遗留瘢痕。少数在睑结膜或睑缘部出现泡性溃疡,常见于维生素A缺乏者。
2.泡性角结膜炎结节位于角膜缘,表现为灰白色圆形浸润,边界清楚,易形成溃疡。愈合后角膜遗留不透明瘢痕,使角膜缘不整齐。有时在角膜缘及其附近球结膜上出现多数粟粒样细小结节,沿角膜缘排列,称粟粒性泡性角结膜炎。这些结节可不经破溃即消失,也可互相融合形成溃疡。
3.泡性角膜炎及束状角膜炎见角膜病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