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特征是视物变形、无痛性中心视力下降。除中心视网膜浅脱离外,眼底基本没有其他异常表现,否则则可能是其他视网膜或脉络膜视网膜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发明以前,CSC的诊断通常是FFA,往往表现为特征性的冒烟或墨渍样的荧光渗漏点。以医院为基础的研究显示,CSC通常发生在压力大的中年男性,就是所谓"A"型人格和/或与全身性激素治疗相关。OCT结果显示,CSC患眼呈中心凹区域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还常伴有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近期研究还增加了一个新特征:患眼以及对侧眼中心凹下脉络膜增厚。随着Angio-OCT(OCTA)临床应用的普及,无创性黄斑区血管造影也渐渐成为了一个主流的新方法(图1)。本研究应用OCTA、FFA和SD-OCT对CSC患眼的检查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位健康志愿者的3×3mm范围正常脉络膜血管OCTA图像
作者对平均年龄47.0±7.9年的21例患者的26只眼进行了OCTA检查,所有26只眼OCTA图像结果都显示了较高的信号分辨率,其中21只眼的图像额外的显示了扩张的毛细血管。这些-OCTA显示的异常区域与FFA上的荧光渗漏区,或ICG上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区域是一致的。(图2、3)
来自患者⑦的6×6mm黄斑区脉络膜血管层OCTA图像:该患者CSC患眼黄斑中心位置的毛细血管广泛扩张,以及局部高强度的血流信号(A)。与FFA上荧光渗漏点及SD-OCT所示病灶位置相一致(B和C)。与眼底彩照上色素减退区域也相一致(D)。
CSC患者?光动力治疗前后,3×3mm黄斑区脉络膜血管层OCTA图像变化:(A)光动力治疗前,(B)光动力治疗后48小时,(C)光动力治疗1月后。(D\E\F)依次为A、B、C绿线所对应OCTB-scan区域。
同时,研究者研发了一种方法来对一个1.0毫米的中心区域内脉络膜毛细血管宽度做测量:手动测量1毫米直径的圆内57个微像素里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宽度,取其平均值代表该区域内的毛细血管宽度。(图4)
A:一块3×3mm脉络膜血管层OCTA图像被剪辑下来用作下一步使用。B:手动测量1毫米直径的圆内57个微像素里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宽度(黄线的长度)。
在16例单眼CSC中,一例患者对侧未受累的眼的OCTA图片也显示了高信号图像。单眼CSC患者中,同时测量受累眼与健侧眼脉络膜血管宽度,并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受累眼的病变区脉络膜毛细血管是显著增宽的。而行常规FFA的18只临床确诊CSC的患眼中,有14只眼的FFA结果提示并没有发现明显的荧光渗漏。
综上,可以看出OCTA显示了CSC患眼脉络膜血管扩张的高信号强度图像,以及大多数确诊CSC患眼里脉络膜血管扩张的表现。结果表明,OCTA可以成为CSC无创诊断的重要方法,以及为一般黄斑疾病的诊断提供较大的帮助。本研究不足在于样本量小,患者选择也并非随机,同时FFA、ICGA与OCTA检查时间也不尽相同。运用不同检查方法在疾病的同一时期进行研究,以及在疾病不同时期用各种检查方法进行的纵向研究,能为OCTA的应用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又是一篇关于OCT-A的文章,这一次则是魏文斌教授的团队为我们总结分析了“中浆”的一些特征。本研究确实发现了在中浆患者中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和病灶对应区域高信号的表现,这与近年来发现的脉络膜增厚还是比较一致的,也符合对于中浆这一类疾病的认识。但至少在目前的技术阶段,OCT-A的主要意义还是对于新生血管性疾病,作者在讨论中也提到了OCT-A在慢性中浆继发CNV中的作用。从疾病诊断的角度,目前通过传统的OCT基本就可以确定了。血管造影除了能够帮助与其他一些疾病进行鉴别之外,其意义还在于渗漏点的定位,这样就能让我们找到一些适合进行传统激光的患者。本研究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提示渗漏点的大致位置,因此对于治疗也是很有意义的,但更重要的仍然是无创的随诊监测。目前OCT-A扫描范围仍然不是很大,在这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