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生存时间是评价穿透性角膜移植(PK)术后效果的关键指标。由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减少继而出现功能失代偿导致角膜透明度下降,是非排斥性角膜移植失败的重要原因。角膜内皮失代偿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密切相关,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减少,因此,角膜捐献者的年龄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是否对穿透性角膜移植的成功率有影响呢?英国MJWakefield等对此进行了研究。
该研究收集了从1999年4月到2012年3月期间初次进行穿透性角膜移植的9415名患者(最大年龄90岁),按年龄分为3组:0-60,61-75,﹥75;根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为3组(小于2400;2401-2600;大于2600个/mm2),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判断年龄及ECD是否与术后角膜内皮失代偿具有相关性。研究者根据诊断疾病(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ED)、人工晶体大泡性角膜病变(PBK)和其他疾病)进行分层分析,同时还对可能的混杂因素进行了修正如:HLA配型、供体角膜环切直径、角膜深层新生血管、全身应用抗新生血管药物、长期使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等。
结果表明纳入研究的9415名患者5年总的移植成功率为89%,其中FED、PBK和其他疾病的5年成功率分别为95%,83%,89%。Cox分析结果表明,与ECD大于2600个/m㎡组相比,各层中不同的年龄组的供体ECD与总体风险比(HR)均无显著性差异。该项研究证明供者年龄及ECD对移植预后均无显著影响。
之前也有研究表明供者年龄对角膜移植预后无显著影响,但研究随访时间较短。该研究进一步证实,术前供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满足在2200个/mm2的前提下,供者年龄与ECD在术后5年内对角膜内皮失代偿情况无显著影响。所以,目前的证据表明,只要供体ECD达到最低限制,捐献者的年龄并不是主要问题。
角膜移植适合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角膜混浊或水肿而严重影响视力的病变,如反复发作的重症病毒性角膜炎、化学物烧伤等引起的范围较大侵犯较深、久治不愈的角膜混浊以及先天性角膜变性、圆锥角膜、角膜白斑、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等患者可以选择角膜移植。而角膜移植后医生最担心的就是排斥反应,也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预防和抗排斥反应是角膜移植手术后最关键的问题。引起排斥反应包括受体和供体等诸多原因。除了术前患者眼表炎症严重情况、新生血管外,还有供体角膜材料新鲜程度、内皮数量。本文阐述了角膜内皮数量、年龄对于植片存活的影响,证明了内皮细胞数量对于植片的存活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一研究给了角膜捐献工作带来了福音。在角膜内皮数量和质量保障的前提下,可以扩大供体者年龄。使更多需要角膜移植的患者获得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