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眼科频道 > 眼科知识 > 护理 > 聚焦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显微结构变化

聚焦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显微结构变化

2019-05-13 来源:协和眼科咨询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Bietticrystallinedystrophy,BCD)是一种罕见的退行性眼部疾病,人群中的发生概率为1:67,000,于1937年由一位意大利学者发现并命名。

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Bietticrystallinedystrophy,BCD)是一种罕见的退行性眼部疾病,人群中的发生概率为1:67,000,于1937年由一位意大利学者发现并命名。现在研究已证实,BCD的发生源于CYP4V2基因的突变。BCD的临床特点与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RP)相似,例如:视力下降、夜盲、渐进性的视野缺损、视网膜电生理异常改变并且常伴有色盲,同时其视网膜结构变化亦类似于RP,比如:RPE萎缩、色素沉着及脉络膜萎缩。BCD最具标志性的特点就是角膜及视网膜上沉积的黄白色结晶样物质(图1),以此可与其他视网膜疾病相鉴别。

BCD患者根据疾病发展程度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会千变万化。近些年来,OCT的广泛应用对眼部疾病的诊断及显微结构的观察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利用它我们不仅可以观察到BCD视网膜及角膜组织的结晶样物质,同时可以看到其视网膜不同层次的改变。土耳其学者AliOsman等应用频域OCT(Spectraldomainopticalcoherencetomograghy,SD-OCT)对12例BCD病人的24只眼进行了分析,从新的视角来诠释BCD的解剖及临床学特征。

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对象为1995年至2014年间确诊为BCD的12例患者,9位女性,3位男性,平均年龄为45岁(24岁-66岁)。SD-OCT研究指标包括:黄斑中心厚度(CMT)、黄斑旁中心脉络膜厚度(SCT)、外层视网膜管状结构(ORT)、玻璃体黄斑牵引情况(VMA/VMT)、视网膜内高反射信号点等。AliOsman等将BCD病程分为3期:1、早期:结晶样物质散落在视网膜后极部及赤道部,伴有后极部视网膜脉络膜萎缩;2、中期(17只眼):后极部视网膜及脉络膜萎缩范围扩大并超出黄斑区,结晶样物质减少或消失,但在萎缩区外至赤道部可见。3、晚期(7只眼):整个视网膜及脉络膜萎缩,偶见结晶样物质。

他们发现BCD患者的CMT和SCT的均值均小于正常人群,晚期最明显。中期BCD的17例患眼均有ORTs和视网膜内高反色信号,而晚期只有3例存在。所有BCD患者的Bruch膜和RPE上均有高反射斑块,大部分患者有脉络膜的高反射点。6例患者有玻璃体黄斑的异常牵引(图1-图3)。

AliOsman等应用SD-OCT对BCD病程发展的不同分期的解剖学特点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BCD在OCT上最主要的特点为ORTs和不同视网膜层次内的高反射信号区域。ORTs常出现在视网膜外核层,表示了光感受细胞层的严重并迅速的退行性改变,但在广泛的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区域,ORTs可消失。SD-OCT所观察到BCD患者视网膜的高反射信号点可散布在内层视网膜、Bruch膜及表现为反射斑,但并不是所有的高反射信号点都代表了结晶样物质。AliOsman等认为SD-OCT更好的诠释了BCD的病程进展特点,有助于临床医师对其分期进行判断。

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是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临床表现与视网膜色素变性有相似之处,比如视力、视野逐渐下降、夜盲等。病变也主要累及视网膜外层以及脉络膜内层。可合并黄斑疾病,如CNV、黄斑裂孔、黄斑水肿以及黄斑前膜等。较为特征性的改变是在疾病的早中期可见散在结晶样的沉积物,晚期逐渐消失。SD-OCT因其能对视网膜结构进行细致扫描,清晰显示视网膜层次和异常物质的沉积,所以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评估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程度,监测疾病进展。对于合并黄斑疾病的患者,可指导治疗,观察预后,更有临床意义。本文对BCD的SD-OCT进行了观察描述,细致的描述了结晶样物质的形态、层次,视网膜脉络膜的萎缩形态以及黄斑区玻璃体视网膜的牵拉。从横断面的角度让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了BCD视网膜结构的变化,具有一定的临床与科研价值。近年来CRIPE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以及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的开展,我们期望BCD在不久的将来也能进行治疗,在那时,OCT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的指导意义将更加深远。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