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水是一种经纤毛分泌入眼后房(PC)的透明液体,以1.5~3.0μl/min的速度分泌,经瞳孔和晶体悬韧带进入眼前房(AC)和玻璃体腔内(VC),因此AC、PC、VC之间必然存在压力差。理论上讲,压力差是由房水粘度和虹膜产生,通常压力差小于1mmHg,但瞳孔阻滞时为10mmHg。瞳孔阻滞时应用眼压计测量眼内压可能会低估VC压力。在对传统疗法反应不佳的病例中,更大的压差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所谓传统疗法包括局部降眼压药水、缩瞳剂、高渗制剂和前房穿刺术。完全瞳孔阻滞且伴有很大压力差的眼,降低前房压力会显著增加瞳孔阻滞,且对PC和VC产生较小的影响。很少有实验研究真人眼的AC和VC的压力差,因而本文测量了瞳孔阻滞猪眼的AC和VC压力差。
实验应用七只猪眼,摘除24h内且没有角膜外伤。每眼在角膜缘4、8、12点钟应用刀片切开4mm的巩膜,用三个25g套管针经巩膜切口插入玻璃体腔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进行玻璃体切除术设备进行外围玻璃体切除术移除每套管针周围的玻璃体胶。确认平衡盐溶液通过每个套管针后,在12点方向实时连接一个测压计到另一个套管针,用于测量压力通过套管针充满液体或气体,同时用一个塞塞入另一个套管内,来预备穿刺术降低眼压。再用三个套管针用同样的方法在2、6、10点钟沿角膜缘插入前房,然后插入套管、电子测压计和塞子。为防止渗漏,在套管针口用纤维蛋白胶密封。为增加AC和VC压力,每个套管针都与排气系统相连。
用穿刺术将AC和VC的初始压力控制在10mmHg以下,用阀控制流经VC的BSS,经过VGFI系统将AC压力逐级升至每个目标压力后,用电子测压计测量VC压力。反之测量AC压力。便携式生物显微镜观察并记录虹膜、晶体和前房深度(ACD)。
以VGFI系统调整AC压力至10,20,30和40mmHg时测得VC压力相应为10.0±0.8,19.7±0.8,29.9±2.4和39.6±1.1mmHg。以VGFI系统调整AC压力至50,60,70和80mmHg时测得VC压力相应为50.0±2.0,59.1±1.1,69.9±1.6和78.7±1.1mmHg。以VGFI系统调整VC压力至10,20,30和40mmHg时测得AC压力相应为9.7±0.6,19.1±1.1,28.4±0.5和39.0±0.8mmHg。以VGFI系统调整VC压力至50,60,70和80mmHg时测得AC压力相应为48.9±0.9,57.6±1.0,64.0±0.8和69.6±2.4mmHg。故当VC或AC调整为10、20、30和40mmHg时,它们的平均压力差为0.3,0.6,1.5,0.6和1.1mmHg,VC稍高于AC,但无统计学意义。但当VC或AC调整为60mmHg时,平均压力差为1.6mmHg,此时有统计学意义(p=0.027)。VC或AC调整为70和80mmHg时,它们的平均压力差为5.9和9.1mmHg,有相应的统计学意义(p=0.001,0.001)。
当AC逐渐升值每个目标值时,ACD均大于四个中央角膜厚度(CCT),与虹膜和晶体无接触,无瞳孔阻滞。当VC升至50mmHg,中央ACD轻度降低,但虹膜和晶体不贴附,当VC大于50mmHg后,晶状体和虹膜开始贴附。尽管可变,但中央ACD降低了1~3CCT,出现虹膜膨隆。前房周边虹膜凹陷,周边ACD降低。在重新达到压力平衡后虹膜和晶体没有变化,文章由此确定这些特点形成了瞳孔阻滞。
完全瞳孔阻滞伴AC、VC间显著压力差时促进房水流动或前房穿刺术会加重瞳孔阻滞,经角膜测量眼压可能低估了VC压力,从而影响了对视神经乳头的压力,这可能导致意外的青光眼视神经损害。
利用比较容易获得的猪眼做了一项设计并不复杂的实验,证明了一个我们并不觉得意外的事实,即瞳孔阻滞发生后AC与VC间显著压力差会进一步加重瞳孔阻滞。这和其他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即青光眼的发生和发展是在某种结构异常的基础上多种因素参与并产生恶性循环的过程。此外,研究还证明了在有明显瞳孔阻滞机制参与的青光眼中,前房的压力低于玻璃体的实际压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也有明显的局限之处,即研究对象为非活体猪眼,和瞳孔阻滞机制关系最大的瞳孔直径和功能和活体状态有显著差别,因此结论不能轻易的扩展于活体。
当然,读完这篇文献最深刻的感受是,这个实验这么简单我也能做,问题是你去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