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因存在于许多常见的饮料如咖啡、可乐和茶中。作为生物碱,咖啡因在咖啡中含量最高,一杯咖啡(236毫升)包含135-150毫克咖啡因。咖啡因已被证实可以降低视乳头、黄斑、脉络膜血流并升高眼内压,然而有关咖啡因对人体的病理生理影响研究非常有限,至此之前尚无学者研究纯咖啡因对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HasanAltinkaynak等人的研究纳入100名志愿者,屈光程度不超过±2.0D,BCVA不低于20/20,无眼部疾病或手术史。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参与者被要求开始干预研究前24小时不要喝咖啡。实验组每日摄入200mg咖啡因胶囊,对照组摄入安慰剂胶囊。在咖啡因摄入前、摄入后30分钟、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和6小时进行EDI-OCT测量,测量时间为上午9:00至下午3:00,测量前6小时不进食或饮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测量在基线、30分钟、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和6小时有统计上的显著差异(p<0.001),同时表3显示了咖啡因摄入后黄斑中心凹下的脉络膜厚度与年龄、眼内压、等效球面和眼轴长的相关性分析,其中脉络膜厚度与年龄显著负相关:30min(r=-0.311,p=0.043),1h(r=-0.362,p=0.021),2h(r=-0.411,p<0.01=,3h(r=-0.398,p<0.01),4h(r=-0.322,p=0.001)and6h(r=-0.244,p=0.034),与眼内压、等效球面和眼轴长无统计学差异。
在此之前,Lotfi的研究发现口服200毫克的咖啡因会导致视网膜血流量下降13%,另一研究发现利用激光散斑组织分析仪,健康志愿者摄入100毫克的咖啡因60分钟后会导致视网膜脉络膜血流速度降低6%。众所周知,结构和功能正常的脉络膜脉管系统对视网膜的功能是至关重要的:异常脉络膜的血容量和/或损害流可能导致感光功能障碍和死亡。同时近期研究表明,脉络膜疾病中的脉络膜血流变化可以由经EDI-OCT测出的脉络膜厚度决定。已知PCV、CSC患者的脉络膜厚度增加,DR患者的脉络膜厚度减少,这些结果提示了增加或减少的脉络膜循环可能与脉络膜厚度异常有关。研究者发现,摄入咖啡因200mg30min后,脉络膜厚度显著变薄,厚度在第一个小时后达到下降峰值,两小时后达到最薄的水平,同时在饮用后3~4小时与基线相比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咖啡因是一种非选择性拮抗剂,抑制腺苷介导的血管舒张,结合腺苷酸受体导致血管收缩,半衰期为3~6小时,在20~120min达最大血浆浓度。由此,研究者认为脉络膜厚度的减少与咖啡因对脉络膜血管的收缩作用有关。脉络膜厚度与年龄在咖啡因摄入量的变化时呈负相关。综上,当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包括随访病人和临床研究时,应将咖啡因摄入后的脉络膜厚度考虑在内。
短评:脉络膜作为视网膜外层、筛板前视神经的主要供血结构,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可直观地反映其组织结构及功能的异常,从而推断脉络膜结构与相关眼部疾病的联系。因此测量脉络膜厚度在分析疾病的发病机制,鉴别诊断多种眼底病,随访药物或手术的治疗效果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科研价值。近年来,脉络膜厚度的研究已涉及多种眼科及全身疾病。主要包括高度近视、AMD、PCV、CSC、VKH、先天性视网膜营养不良、特发性黄斑裂孔、青光眼、脉络膜肿瘤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除此之外,食物/药物对脉络膜厚度的影响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和关注。例如近年来发现口服西地那非可导致脉络膜充血增厚,而吸烟可导致脉络膜厚度变薄。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显示存在于多种常见饮料中的咖啡因也会影响脉络膜厚度。揭示食物/药物对脉络膜厚度影响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可指导我们在脉络膜厚度的比较研究中应注意避免这些混杂因素,另一方面也为其潜在的致眼病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