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眼科频道 > 眼科知识 > 护理 > 鉴别眼底牛眼状黄斑病变的火眼金睛

鉴别眼底牛眼状黄斑病变的火眼金睛

2019-05-08 来源:协和眼科咨询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黄牛眼样黄斑病变(bull’s-eyemaculopathy,BEM)最早报道于1996年,当时用来描述氯喹中毒性视网膜病变,此后发现与多种疾病有关,包括黄斑营养不良、视网膜色素变性、陈旧性黄斑裂孔等。

牛眼样黄斑病变(bull’s-eyemaculopathy,BEM)最早报道于1996年,当时用来描述氯喹中毒性视网膜病变,此后发现与多种疾病有关,包括黄斑营养不良、视网膜色素变性、陈旧性黄斑裂孔等。BEM特征性眼底表现是围绕黄斑区的环形色素改变。临床以往多采用眼底自发荧光(Fundusautofluorescence,AF)、SD-OCT及荧光造影对BEM的结构及形态进行分析,近年来定量眼底自发荧光(quantitativefundusAF,qAF)已逐渐被大家熟知,它利用激光扫描检眼镜(cSLO)定量测定眼底自发荧光的水平,进一步协助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及监测。

BEM的发病和影响感光细胞外节盘沿蛋白生成的ABCA4基因突变有关,亦与参与光信号传导的GUCA1A、RPGR等基因有关。近期有研究表明,存在ABCA4基因突变的I型stargardt患者qAF水平高于正常人,那么,qAF水平的高低是否有助于分辨BEM的发病基因类型呢?ABCA4还是其它基因?日前来自纽约的学者为我们提供了他们的研究成果。Tobias等对37例BEM患者进行了详细的检查,测量出了每只患眼的平均qAF值,即qAF8(图1)。

他们发现22例患者存在ABCA4基因突变,其中14例p.G1961E变异。虽然ABCA4基因突变(ABCA+)与其它基因突变(ABCA-)的BEM患者视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二者的AF表现也十分相似,但qAF8却大不相同。ABCA4+患者的qAF8明显高于ABCA4-患者(图1),并与年龄显著相关(P<0.01)。前者年龄分布集中在年轻人(平均21.9&plusmn;8.3岁),而后者年龄相对较大(平均42.1±14.9岁)(图2)。

图3ABCA4+/ABCA4-患者qAF与年龄的相关图。

Tobias等认为qAF作为一项可以显示RPE内脂褐质含量的无创性检查,检测ABCA4+患者qAF增高的敏感性(86.4%)及特异性(86.67%)均比较理想,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对BEM基因类型的判断。同时,本研究还应用SD-OCT对BEM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BEM患者黄斑区出现了视网膜外核层的变薄及外界膜的增厚。目前ABCA4基因介导的BEM发病途径已明确,ABCA4蛋白功能的缺失影响感光细胞物质的转运,并导致RPE脂褐质的沉积,从而影响视网膜的功能。其它基因如:GUCA1A、RPGR等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

短评:

临床上各种原因所致的牛眼样黄斑病变(BEM)并非少见,本文采用了一种较新的研究方法--定量眼底自发荧光(quantitativefundusAF,qAF)对BEM的围绕黄斑中心凹的特定的8个区域自发荧光进行定量分析,并提示qAF值与ABCA4有明显的相关:ABCA4阳性患者qAF值较高,ABCA4阴性患者qAF值较低。这一结果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从临床和基因学的角度来探索和理解BEM的发病机制,值得学习和思考。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