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是一组由于急性视网膜外层功能障碍而出现一个或多个区域视野缺损的症侯群。该病早期眼底通常未见特异性改变,后期可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及色素沉着或脱色素改变。近年来随着眼底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发展,AZOOR相关多模式辅助检查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可显示AZOOR患者局部或区域性视网膜功能的异常,并清晰显示出病变的位置、范围和程度;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AZOOR患者椭圆体带缺失、外核层变薄或缺失、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不规则及视网膜变薄等表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常显示AZOOR患者视盘周围、周边或后极部视网膜的异常荧光,多为低荧光或粗颗粒状高低混合荧光;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最常见的异常表现是病灶区域低荧光改变,病变区域周围可见高荧光点。近日,AmdeSelassieS等人对AZOOR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UWFFAF)的相关性研究进行了报道,成果发表在Retina杂志。
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共纳入确诊为AZOOR的16只患眼(7男3女),年龄14-76岁,症状持续时间为1周-8年,患眼最佳矫正视力为0.1-1.0,所有患者均排除梅毒、结核及其他肺部感染性疾病,且均行视野、OCT、ERG、UWFFAF检查。
该研究首次针对AZOOR在UWFFAF中的表现进行了报道,并分析了UWFFAF表现与视野、OCT、全视野ERG(ff-ERG)和多焦ERG(mf-ERG)表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病程不超过3月的AZOOR患者在UWFFAF中表现为弥漫性高荧光,该表现与OCT中椭圆体带和外界膜缺损相对应。病程超过3月的AZOOR患者在UWFFAF中表现为斑驳样或弥漫性低荧光区,且病变区域周围有高荧光环绕,其与OCT中椭圆体带、外界膜、外核层缺损及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存在对应关系。且UWFFAF对于判断病变的发展趋势(向心性发展、离心性发展、向心性发展+离心性发展)有较大优势。
该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联合UWFFAF和OCT对AZOOR患者进行诊断与随访,并通过视野与ERG进行对照。最终得出结论:与视野及ERG相比,UWFFAF与OCT联合应用能够更快速、有效地对AZOOR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评估与监测。
短评:
自从1992年Gass首先发现并且命名AZOOR这一疾病以来,眼科医生逐渐认识到AZOOR的病程可急可缓,其病程可迁延长达数年之久。随着视野、视网膜电流图、OCT、眼底自发荧光等眼科辅助检查设备的不断更新,我们对AZOOR的了解也不断深入。尽管如此,AZOOR的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的拍摄范围可达200°,而广角眼底自发荧光的拍摄范围为50-60°,标准眼底自发荧光的拍摄范围仅有30°。本研究首次应用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对AZOOR患者进行了诊断与随访。借助范围更广、分辨率更高的辅助检查,能够发现更多前所未知的信息,从而为将来阐明AZOOR的发病机制提供更多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