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突然收到一个消息,我曾接诊过的一位尿毒症患者逝世了。
这位患者三年前来这看过病,还复诊过一次,给我的印象比较深。他是位乡镇退休干部,北方人,说话嗓门很大,性格执拗。已经是糖尿病肾病4期,滤过率显著降低。
这位患者虽然有病在身,但仍是每天两包烟、每顿饭不离酒,喜欢摆席邀朋友聚会。首诊时我劝他戒烟戒酒,注意饮食,糖尿病肾病最禁忌这些,但老爷子始终就一句话:
“看病是你们大夫的事,生活怎么过是我的事。”
复诊时,我再次苦劝仍旧无果。他的心血管并发症风险较大,开药后,我叮嘱家属回家后对他多加约束。后来家属和我断断续续地联系过,得知他已经尿毒症透析了,饮食有所收敛,但趁家属不在时仍在抽烟,托亲戚带酒过来。家人劝多了他就大吼闹脾气,管不住。
糖尿病肾病虽不能治愈,但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和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可大大延缓病情进展,即便进展至尿毒症期要透析,现在有一些新式的血液净化方式,存活率也很不错。
这位老爷子的病很可惜,本不该进展这么快。
这不是个例,临床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很多病友持类似的观点:“看病是你们大夫的事,生活怎么过是我的事。”结果,临床大夫们手忙脚乱地治肾衰竭、治尿毒症、治心衰、抢救……最后往往是无功而返。
怎样改变这种局面?
需要我们转换医疗方式。
要知道现代的疾病和以前的疾病截然不同。如今的疾病形成了鲜明的“现代特色”:
以前是传染病,现在是慢性病;
以前是简单病,现在是复杂病;
以前是单病因疾病,现在是多病因疾病;
以前是器质性疾病,现在是功能性疾病;
以前是生物性疾病,现在是社会性疾病;
以前重在药物治疗,现在重在自我管理。
总之,现代疾病的这些特色,使“医生/药物决定疾病结果”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医生从以前那种为患者冲锋陷阵的角色,转变为患者旁边的一个提供建议的朋友;药物从以前那种决定成败的短期“救命药”,转变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长期工具。患者从二线走向一线,自我管理成为了治病的主力。
以前的病,医生/药物起决定性作用,患者可以不操心,一切交给医生即可。而现在,疫苗、抗生素、公共卫生的发展,让很多简单病、传染病销声匿迹了,如今剩下的这些难缠疾病,大多都是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的。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还按以前的方式治疗,难免在与疾病的对抗中吃败仗。
医院里每天都能遇到这样的患者,来到医院的时候往往已经是慢性肾脏病晚期、甚至是尿毒症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希望悲剧不要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