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池究竟有多脏?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由于大量不文明行为的存在,很多人对游泳池的干净程度抱强烈的怀疑态度。
据中国青年报去年7月的一则报道,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43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入池前不冲淋(59.3%)、在泳池小解(57.1%)、游泳不戴泳帽(55.6%)、入池前不浸脚(55.4%)是受访者最常遇到的4种不文明行为。
除此之外,受访者在泳池游泳时遇到过的其他不文明行为还包括:向泳池吐痰(46.9%)、在泳池里搓澡(39.9%)、携带易传染的疾病入池(27.8%)。
因为在游泳池游泳而染上疾病的案例也并不少见,那如何才能安心地在游泳池游泳呢?在下水之前,你有必要了解如下知识:
高温“下饺子”,泳池嬉戏小心“泳病”
1眼睛
夏天游泳季节,前来眼科就诊的病人数量明显增加,增幅约为20%到30%。夏天是红眼病的高发期,这种疾病通过接触传染,而如果患者在泳池游泳,就有可能把炎症传染给其他泳客。
游泳镜能起到一定防护作用,可挡住水中颗粒较大的杂质。但即便戴上泳镜,也难以完全抵挡细菌、化学物质的伤害。
2皮肤
尽管几率不大,但是到游泳池游泳确有招致皮肤病的可能。其中,游泳后感染足癣和传染性跖疣的病例较为多见。
专家建议,由于皮肤病等病菌要在身体停留一段时间才能传染到体内,因此游泳时间不宜太长,最好控制在两个小时之内。游泳后用清水彻底清洗全身,可冲洗掉皮肤上可能污染的致病微生物,从而降低感染皮肤疾病的风险。
3肠胃
泳池水质不佳还增加了泳客患上胃肠道疾病的风险。民众游泳时难免吞进少许池水,初学者和儿童吞进的池水会更多。当池水中致病菌数目较多时,吞入池水就有可能引起胃肠道疾病。如果池水“大肠杆菌”超标,泳后腹泻的几率就更高。
4耳朵
耳朵进水易患中耳炎,造成中耳炎的常见原因是水入耳未及时清出。耳朵一旦进水,可将头歪向进水一侧,单足跳跃数下,水就可以向下从外耳道流出,随后用干净的医用棉签轻轻擦拭。
切忌不要用手或其它锐利的东西抠耳朵,以免刺伤外耳道或鼓膜,引起感染。已患有中耳炎、鼓膜穿孔者则不宜游泳,以防疾病复发。
“望闻问切”辨水质
一望:
进入泳池前首先要看水的颜色和透明度,在水质较好的游泳池中,如果铺有白色瓷砖,会呈现出明亮的淡蓝色;如果铺有浅蓝瓷砖,则是深蓝色的效果;而池水一定要满足清澈见底的条件,要看水面有无颗粒漂浮,池底有无沉淀,池水的泡沫能否在15秒内消散。
二闻:
贴近水面时可以闻到淡淡的氯气味道,说明余氯的含量基本合格。如感觉到味道刺鼻,难以适应,则说明余氯的含量已经超标,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三问:
询问工作人员该游泳池池水的更换时间频率及检测结果,以及日常维护措施。有媒体报道称,若泳池每天彻底换水一次,每个月的成本高达数十万元,高昂的成本让大多数泳池只能采取循环过滤和消毒剂杀菌的方式,彻底换水的频率从一周一换到一年一换不等。
四切:
用手感觉池水是否皮肤有不适感,经常游泳的人都能感受到水的“软”和“硬”,感觉“软”表明水质优良,感觉“硬”、涩,甚至有瘙痒、疼痛的感觉,水质可能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