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
什么是弱视?
弱视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发育性眼病,它的发病率在3%左右。在英文俚语里弱视被叫作“懒惰的眼睛”—Lazyeye,意思就是说:这只患病的眼睛很懒惰,不会主动去看东西。
弱视是视觉系统发育过程中,受到干扰、阻碍与抑制,得不到视觉刺激,引起发育障碍与退化;包括形觉、色觉、光觉、立体感。
医学上对弱视的定义是:视觉发育期由于单眼斜视、未矫正屈光参差和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视力,或双眼相差2行以上,视力较低眼为弱视。
弱视是怎么形成的?
弱视的形成主要由两个机制导致:
形觉剥夺
是指在视觉发育的早期(6-8岁这前),由于先天或后天视觉环境异常,造成进入眼内的光线刺激不够充分,剥夺了黄斑清晰成像的机会,从而导致视功能发育迟缓和低下。
就好比阳台上的一盆植物,不小心被遮住了一半,那么,这一半很快就会叶子干枯并且长不出新芽;这时,只有把植物完全放到阳光雨露中,才能恢复生机。
双眼相互作用异常
即双眼视觉输入的信息量不等。双眼搜集到的信息经过大脑的视觉中枢进行“加工处理”后形成视觉;但如果其中一只眼睛由于屈光不正或者视觉功能障碍,传输给大脑的信息是“模糊紊乱”的,就会干扰大脑的工作;最终被大脑抑制,导致该眼弱视。
比如网球运动员的右手胳膊普遍比左手粗,因为右手是惯用手,用得多了自然就更强壮,强壮了就肯定更习惯于用右手,最终导致左手“用进废退”。
弱视有几种类型?
斜视性弱视
这类弱视的患者普遍患有斜视或曾经患有斜视。由于看到的物像不同,对视物造成干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脑视皮质中枢会自动抑制斜视眼使用,造成发育不良。
屈光参差性弱视
球镜屈光参差≥1.5D,或柱镜相差≥1.0D,容易形成屈光参差,此种弱视往往是单眼弱视。当双眼屈光度相差一定程度时,双眼的视网膜上会形成大小和清晰不等的两个物像,大脑难于把他们融合成一个像,视中枢主动抑制模糊的像,只对清晰的像产生反应,久而久之屈光度较高的眼就形成弱视。为减轻不适症状,中枢主动抑制由斜视眼传入的视觉冲动,该眼黄斑功能长期被抑制而形成弱视。
屈光不正性弱视
远视≥5D,近视≥8D,散光≥2.5D时容易发生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当双眼有明显屈光不正,而又未佩戴合适的屈光矫正眼镜时,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由眼传入大脑的视觉冲动较正常要弱,形成屈光不正性弱视。
形觉剥夺性弱视
由于先天性白内障,角膜白斑,上睑下垂(上眼皮不能充分张开,遮挡较多瞳孔)等因素使外界光线无法顺利入射到眼睛内部,视觉神经缺乏有效的刺激,产生视觉发育障碍。还有一些不太常见的弱视如中毒性弱视,营养性弱视,癔病性弱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