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们认为,近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病,只要戴上眼镜就能解决,高度近视只是近视度数比较深而已,根本不会把它与致盲性眼底病联系在一起,更不会想到也许在50岁时,就可能让近视患者成为盲人。然而,最新研究报道令人震惊:高度近视导致的眼底并发症已经取代白内障,成为中老年人致盲的首要病因。可见,高度近视不仅仅是眼部屈光问题,已经悄然成为隐匿的“视力杀手”,亟需引起大家高度关注。
什么是高度近视?
当近视度数大于600度时被称为高度近视,多数近视在20岁左右趋于稳定,但有一部分患者即使成年后近视仍持续加深,甚至达到3000度以上。其发病原因可能是遗传基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代社会电脑、手机等电子屏幕类产品广泛使用、户外活动减少等,是全球近视高发的主要原因。有高度近视家族史,或近视在幼年期发病,那么后期发生高度近视的危险性将显著增加。
目前,我国高度近视已达3000万以上,其中小于50岁的中青年人占绝大多数,数十年后相当部分可能发生高近眼底病变,其高致盲性将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为什么高度近视会发生致盲性眼底病变?
正常人眼球类似球体,随着近视加深,眼球体积会逐渐增大,就像吹泡泡一样,体积增大后球壁会变得非常菲薄。同样的道理,当近视度数达到一定程度,眼球壁最薄弱的黄斑区组织发生变性萎缩,导致视力损伤,这种病变称为病理性近视(PM)。不是所有高度近视都会发生眼底病变,那些有PM家族史、近视度数不断加深的患者,随着年龄增加,发生PM的危险性逐渐增高。
近视矫正手术是否能延缓或阻止近视眼底病变发展?
近视矫正手术能够让患者恢复正常视力,和配戴眼镜一个道理,正如照相机更换了镜头,能够准确对焦。但是,眼底病变如照相机的胶卷坏了,单纯更换镜头无法获得清晰图像。目前没有充分证据表明近视矫正术可以延缓眼底病变的发展。
有些屈光矫正后的患者,误以为高度近视已被治愈,未注意保护双眼,当视力下降发病才去看病,结果发现眼底病变已到晚期,视力无法挽回。因此,近视矫正术后仍需坚持每年做眼底检查。
如何才能早期发现眼底病变的发展?
高度近视眼底病的发展与年龄密切相关,严重并发症好发于中老年人,因此,50岁以上高度近视患者需要密切关注双眼视力的变化,及时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玻璃体混浊是近视患者常见现象,高度近视更为多见,眼前看到不同形状的半透明的影像飘动,称为“飞蚊症”,一般不影响视力,若“飞蚊”稳定,则无需治疗。如果在剧烈运动、长时间电脑工作,或搬重物、受外伤等情况下,出现黑影短时间内增多,伴有局部闪光感,或者局部有黑影遮盖,可能有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裂孔或脱离的风险,应立即安静休息,并尽快就诊接受治疗。
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多发生在视觉中心黄斑区,是青壮年近视致盲的主要病因,当发现视物变形,中央固定黑影时,应立即就诊,做眼底血管造影或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一旦确诊CNV,需尽快行抗新生血管药物眼内注射治疗,并定期随访,必要时重复治疗。如果早期CNV不及时干预,将反复出血,后期疤痕形成,最后黄斑萎缩,视力将无法恢复。
另外一种高近常见的致盲性眼底病是黄斑裂孔和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多见于老年女性患者。发病时,患者可以看到眼前大片黑影遮盖,中央视物变形。但由于老年高近患者长期处于低视力状态,常误认为视力下降是白内障所致而未进一步就诊,或者自己并未察觉,体检时发现才来就医,往往已到晚期。这是临床上最难治的一类眼底病变,术后复发率高,即使手术能让视网膜复位,但视功能仍无法恢复。
所幸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临床上已广泛应用高分辨率的OCT扫描技术,能够清晰显示视网膜细微改变,如果早期实施玻璃体手术治疗,能够缓解或部分阻止致盲性眼底病的发生,有效保存高度近视患者的视功能。
如何做好日常保健,避免高近眼底并发症的视力损害?
①高度近视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情绪激动;注重劳逸结合,尽量控制手机、电脑的使用时间,每隔40分钟放松休息5-10分钟。
②不宜参加剧烈的运动项目,中老年人健身应选择游泳、行走等缓和的运动方式,防止猛烈冲撞或震动对眼部的影响。避免提过重物体,或使劲屏气。
③近视患者宜多进食维生素A,B,C,D,E含量较高的新鲜蔬菜水果,以及矿物质丰富的各类干果、海鲜制品等,适当补充叶黄素,增强黄斑功能。
④高度近视患者应加强防病意识,特别是近视度数1000度以上的中老年患者,需尽早建立眼健康档案,每年眼底科就诊2-3次。如果已经发现眼底病变,应按医嘱定时检查。平时可以加强自查,双眼交替,每月检查一次Amsler表。
总之,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目前仍属于疑难病症,治疗极为棘手,因此,预防近视、延迟近视的发病、控制近视度数的增加是防治高近致盲最根本的措施。高危患者应注重日常保健,长期坚持定期检查,配合医生积极治疗,防治视力的严重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