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远视
远视是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在视网膜之后形成焦点,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不能形成清晰的影象。病人主观感觉看远模糊,看近更模糊。用凸透镜矫正远视。轻度的远视,通过晶体的调节,主观感觉不明显。随着年龄的增大,调节力下降,视疲劳,视物模糊等症状慢慢表现出来。
在初生时人的眼轴平均约为17.3mm,从眼轴的长短来看几乎都是远视,可以说婴儿的远视眼是生理性的。之后,随着婴儿身体的
发育,眼的前后轴也慢慢增长,待到成年,人眼应当是正视或者接近于正视。有些人在眼的发育过程中,由于内在(
遗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使眼球停止发育,眼轴不能达到正常眼的长度,因而到成年时仍保持婴儿或幼儿的眼球轴长,称为轴性远视眼。反之,发育过程即成近视眼。真正屈光度为零的正视眼是少数。
通俗来讲,小孩出生时眼轴短天生都是生理性远视,幼儿园的孩子视力多为0.6-0.8之间,眼轴伴随成长逐渐拉长成为正视眼,大班或小学后发育正常至1.0或以上,眼轴发育过度即成为常见的近视,发育不良则为远视眼,一般来说远视会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好转,但
散光不会改变。
*远视误区:远视看远清楚,看近不清楚~错误的。远视眼看近看远都不清楚,只是看远时所需的调节度低于看近,看近因所需调节度高容易导致眼睛疲劳。
多发群体:幼儿
远视随年龄的正常变化,以下均为正常视力(年龄增加,眼轴拉长,视力提高,远视度数下降直至正常)
2岁~3岁儿童,视力在0.5或以上,屈光度为远视100度~250度之间
3岁~4岁儿童,视力在0.7或以上,屈光度为远视100度~225度之间
4岁~5岁儿童,视力在0.8或以上,屈光度为远视75度~200度之间
5岁以上儿童,视力在1.0或以上,屈光度为远视75度~175度之间
6岁以上儿童,视力在1.0或以上,屈光度为远视50度~150度之间
2.弱视
眼球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而单眼或双眼矫正视力仍达不到0.9者称为弱视。目前,我国弱视标准为矫正视力≤0.9或两眼视力差≥2行。弱视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视功能的眼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弱视加重,甚至失明。
通俗的说,是戴上眼镜后矫正视力达不到同年龄组的正常水平(3岁以下正常视力一般也达不到0.8)。
视力检查时两眼视力相差2行以上即建议扩瞳复查,弱势眼容易因视物不清,孩子喜欢用优势眼视物,从而发生用进废退,弱势眼发展为弱势斜视。
斜视性弱视,发生在单眼,患儿有斜视或曾有过斜视,常见于四岁以下发病的单眼恒定性斜视患儿,其由于大脑皮质主动抑制斜眼的视觉冲动,长期抑制形成弱视,视觉抑制和弱视只是量的差别,一般为斜眼注射时可以解除抑制,而弱视则为持续性视力减退。斜视发生的年龄越早,产生的抑制越快,弱视的程度越深。
轻度弱视:矫正视力为0.6-0.84
中度弱视:矫正视力为0.2-0.5
重度弱视:矫正视力等于或小于0.1
弱视训练,即是遮住优势眼用弱视眼做串珠视刺等强化训练,刺激弱势眼的发育。不同弱视程度遮挡时间一般为3-8小时不同,具体遵医嘱。
多发群体:幼儿
3.散光
散光是眼睛的一种屈光不正常表现,与角膜的弧度有关。有些人眼睛的角膜在某一角度区域的弧度较弯,而另一些角度区域则较扁平。造成
散光的原因,就是由于角膜上的这些厚薄不匀或角膜的弯曲度不匀而使得角膜各子午线的屈折率不一致,使得经过这些子午线的光线不能聚集于同一焦点,光线不能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这种情况称为散光
*幼儿散光多为先天性遗传,且不可治愈,需配镜矫正且眼镜将伴随终生,18岁以上成人的高度散光可考虑行角膜屈光手术治疗。
远视、弱视、斜视、散光,常多发且并发于幼儿。
预防
1、最好3~4岁时做第一次全眼部检查,以后毎年定期眼部检查1~2次。指导幼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便用手或其他物品接触眼睛,以避免传染眼疾。看书时光线要充足,光线最好来自左后方;看书姿势要正确,并且保持在30公分至40公分之间的距离。
2、选择读物时字体要清晰,不可太小。
3、看电视须距离电视画面对角线的5~7倍。连续看书不超过一小时。需
配眼镜者,应由医师检查后配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