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圆锥角膜在1854年已有所描述,不同地区发病率有所差异。发展至今,圆锥角膜的诊断还在不断地修正完善中。对于圆锥角膜的分级,文献报道中提到几种,Amsler-Krumeich (AK) 系统是其中最老和最广泛使用的。根据圆锥角膜和扩张性疾病全球共识(2015),由于临床工作中现在所使用的各种分级方法的局限性,所以目前没有足够匹配临床的圆锥角膜分类系统。
主要内容
当角膜前表面改变引起最佳矫正视力下降时,需要进行治疗(如接触镜、穿透性角膜移植)。AK系统基于角膜曲率计、中央角膜厚度和近视散光程度模拟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等信息将圆锥角膜的严重程度分级为1到4级,有其临床实用性。但其无法辨识除了角膜前表面以外的任何改变,且依赖单一顶点厚度测量。
Amsler-Krumeich 分类
I 级 偏心陡峭
近视/散光< 5.00 D
平均 K < 48.0 D
II级 近视/散光> 5.00 D 但 < 8.00 D
平均 K < 53.0 D
无疤痕
最小角膜顶点厚度> 400 mm
III级 近视/散光> 8.00 D但< 10.00 D
平均 K > 53.0 D
无疤痕
最小角膜顶点厚度< 400 mm 但 > 300 mm
IV级 无法验光
平均 K > 55.0 D
角膜中央疤痕
最小角膜顶点厚度< 300 mm
其他成像技术已用于其他多个圆锥角膜分级系统。但是,每个方法都有其自身局限性。这些分级系统的局限性降低了广泛接受度和临床实用性。它们通常没有整合极具诊断价值的角膜后表面数据或者分析全角膜厚度图。
Michael W Belin等人通过672只眼/336个患者的标准数据进行研究,每个患者随访至少3年,使用Oculus Pentacam软件进行分析。采集了最薄点角膜厚度和以最薄点为中心3.0 mm区域的前表面曲率半径(ARC)和后表面曲率半径(PRC)等数据。用于研发基于最新断层成像技术(Scheimpflug)的新分级系统。与AK系统对比优势明显,不仅具有前表面信息,还涵盖了后表面和最薄点相关数据。弥补AK系统的以下不足:
缺乏后表面数据
依靠顶点厚度而不是最薄点厚度
无法区分正常和可能病理情况
当不同参数落到不同级别时无法进行分类
未考虑视力
采集数据记录如下:
与AK系统比较结果如下:
新分级系统称为ABCD分级系统,每个解剖学成份都单独分级。最薄点3mm区域前表面曲率半径anterior radius of curvature (A),后表面曲率半径posterior radius of curvature (B for back surface后表面), 最薄点角膜厚度测量corneal pachymetry at thinnest (C), 最佳矫正视力Distance best-corrected vision(D), 且添加了修饰符(-) 表示无疤痕形成,(+) 表示不模糊虹膜细节的疤痕形成和(++) 模糊虹膜细节的疤痕形成。标准如下:
轻到中度圆锥角膜ABCD分级示例 。ARC是7.34, PRC 5.88 和最薄点厚度470。无角膜疤痕形成,视力为20/30+。最终分级为A0/B1/C1/D1-
结论
除了标准的前表面曲率,新圆锥角膜分级系统整合了后表面曲率、最薄点厚度值和视力,包含0到4级(5级),在前表面曲率方面,新分级系统非常接近现有的AK分类系统的1到4级。新分级系统通过整合基于最薄点的曲率和厚度测量,相对于顶点信息,更能反映圆锥角膜解剖学改变。
评论
ABCD分级系统依赖于当前最新成像技术-断层扫描产生后表面数据和最薄点厚度,围绕最薄点特定直径(3.0 mm)的曲率半径,能更好地反映真实扩张区域。其弥补了AK系统不足之处、易于临床使用、可传达有意义的解剖学和功能信息,并且,在未来可能有用于确定扩张进展的潜能。还可帮助临床医生定制针对性治疗方案。不同解剖学成份(如前表面、后表面)分级对各种治疗方式可有所引导,因为不同角膜表面可能更适合不同药物或手术治疗,如RGP验配、交联治疗选择。在治疗后随访中也可作为观察性指标。
引用文献:
Belin MW, Duncan J, Ambrósio
R Jr, Gomes JAP. A New Tomographic Method of Staging/
Classifying Keratoconus: The ABCD Grading System. Int J
Kerat Ect Cor Dis 2015;4(3):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