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接触镜直接戴在角膜表面,不易被人发现,所以又称为“隐形眼镜”。凭借其独特的造型和功能,隐形眼镜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青睐。有数据显示,目前全球佩戴隐形眼镜的人约有1.2亿。根据材料的不同,隐形眼镜可以分为:硬性接触镜、软性接触镜、半软性接触镜。从最初的硬质玻璃镜片到如今的软质镜片,隐形眼镜经过了无数次的技术革新。
隐形眼镜好吗?
隐形眼镜的优点:
①消除三棱镜作用:普通框架眼镜具有三棱镜作用,眼镜度数越高,三棱镜作用越大,若两眼度数相差较大,则会产生复视、视觉抑制等各种不适症状。角膜接触镜位于角膜表面,随眼球运动而运动,中心移位较少,可避免三棱镜的干扰作用;
②消除斜向散光:戴普通框架眼镜时,眼球在镜片后运动,通过镜片看周边事物时,会产生斜向散光,镜片度数越高该现象越明显。角膜接触镜可随眼球运动,中心移位小,因此可消除斜向散光;
③减少双眼视网膜像差:对于屈光参差者而言,框架眼镜因度数的较大差异,造成双眼物象的大小不等,双眼物象不易或不能融合,仍然无法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用角膜接触镜矫正屈光参差可以明显降低物象大小的差异,基本恢复双眼融合功能,获得良好视觉效果。
隐形眼镜的缺点:
①可引起干眼症及其他眼部不适,以及角膜刺激症状;
②戴镜及护理比较麻烦,有引发角膜感染的风险;
③不适合于不合作的儿童,有些户外工作者、风沙较大或粉尘较多的环境下,不宜戴用角膜接触镜。
历史:隐形眼镜从硬到软的发展
“隐形眼镜之父”达芬奇
把镜片直接戴在眼球上,这无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是从500多年前起,人们就开始大胆设想并努力实践,最终成功制造出可以让视觉清晰的神奇道具——隐形眼镜。
1508年的一天,著名画家达芬奇偶然把头伸进盛满水的半球型玻璃缸向外看,他惊奇地发现,这可以改变眼睛的视觉功能,于是,他将这一效果画出草图(见下图),并阐述了相关理论。虽然达芬奇那时并没有意识到这可以和矫正视力联系起来,但以盛满水的玻璃缸表面替代角膜的光学功能,就是发明隐形眼镜的最早基本原理,达芬奇因为发现了这一理论而被尊为“隐形眼镜之父”。这也是人们可以追溯到的最为久远的关于隐形眼镜的历史渊源。
受达芬奇隐形眼镜理论的启发,1845年,英国天文学家荷塞曾设想将一个球面的玻璃薄片置于角膜的表面,在玻璃与眼球之间注入明胶,从而达到暂时矫正眼睛散光的目的,但这样做面临着“无法眨眼”的大难题。
直到1887年,达芬奇的隐形眼镜理论才开始实用化。这一年,德国的玻璃工艺师缪勒吹制成玻璃镜片,放入眼内用于保护患病的眼球,但镜片并没有提升视力的效果。1888年,德国科学家阿道夫·菲克制作了一副大于角膜的角巩型吹制玻璃镜片,用于矫正视力,成功制造出第一副隐形眼镜,被称为巩膜透镜。
与此同时,德国医科学生奥古斯特·穆勒也在对自己的镜片进行着实验。他在1889年的论文中描述道,尽管他可以使镜片的尺寸符合自己的眼睛比例,但在嵌入半小时后眼睛就产生了剧烈的疼痛,然而在随后的修正后,他的近视的确得到了改善。
最早隐形硬质镜片随时可能脱落
众所周知,身体中的氧气是通过血红细胞来传输的,但角膜所需的氧气80%来自空气,15%来自角膜缘血管网。眼睛的这一特质,使得早期的隐形镜片模型一直面临着两大难题:一个难题是玻璃镜片几乎将眼白全部覆盖,小又轻的镜片材质一时难以找到;由此也带来了另一个后果严重的难题,就是氧气无法通过玻璃镜片输送,而眼球一旦缺少了氧气,眼角膜就会慢慢水肿,导致视力下降,这是令人无法接受的。
此外,早期的隐形巩膜透镜为了和眼睛贴合,需要把病人的眼球形状拓下来制成模子,然后再根据模子制作眼镜。拓模过程相当不舒服,而透镜佩戴起来常常滑来滑去,容易从眼中脱落,或者很难取出来。因此,这个时期发明的隐形眼镜都不能付诸推广,那时世界上只有不到500人佩戴了这种玻璃隐形眼镜。
到了1937年,透明的塑胶材料取代了玻璃材料。科学家西奥多·恩斯特·奥布里格和恩斯特·穆勒用这种材料,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副全塑胶硬质隐形眼镜。这种镜片最大的特点是比玻璃更轻,也更容易佩戴,同时矫正视力效果好,寿命也较长。后来,这种硬性隐形眼镜材料几经改良,一直沿用至今天。
最早的玻璃隐形镜片,因为透气性差、硬度较大等弊端,佩戴时间最长也只能忍受4小时。直到1948年,美国视光师凯文·托赫偶然中发现镜片其实不必覆盖整个眼白,这样,镜片的佩戴时间延长了几个小时。随后,托赫首创了一种被称为Microlens的小镜片。这种镜片是一种透明的塑料,他将镜片边缘抛光,直径仅覆盖角膜,甚至比角膜更小,厚度较薄,可以较为舒适地戴上一整天。令他惊奇的是,这种改良塑料镜片即使是在眨眼之后也能保留在原来的位置。自此,一种能在临床推广并作为矫正患眼屈光不正的隐形眼镜才算真正诞生。凯文·托赫的发明彻底改变了隐形眼镜的历史。但这种镜片仍存在着缺点,一是镜片较硬,可能对眼角膜造成磨损;二是新镜片边缘有点翘,这意味着镜片随时有可能脱落。直到隐形软镜问世,这些问题才得到了解决。
厨房里诞生的隐形软镜
1952年,布拉格一所大学材料专业的研究者,发现了一种可以与活组织兼容的新材料,但他们并没有制造隐形眼镜的意图。1954年,捷克科学家小组发明了一种吸水后会变软又适合植入眼睛内的亲水性树脂材料,科学家立刻认识到这种材料制造矫正视力的透镜的潜能,并且开始在动物身上进行试验。
与普通硬镜相比,这种材料柔软,异物感小,濡润性好,有一定透气性能。当时,这些发现被其他光学研究领域的同事所嘲笑,但小组中一个叫奥托·威特勒的科学家,对这些嘲笑不屑一顾,并开始在自家的厨房继续研究。1961年,威特勒和他的妻子在家里制作了5500副隐形眼镜,他们的成功最终获得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威特勒由此被称为“隐形软镜之父”。
美国博士伦公司注册了这项科技专利,并于1971年发展了其系列隐形软镜。公司第一年就销售出10万副隐形软镜。自此,隐形软镜以其舒适、容易适应的特点,迅即取代了硬镜,使隐形眼镜发生了历史性的更新换代。
1974年,为了提高透氧性能,并达到镜片能够安全佩戴过夜的目的,一种透气硬镜材料(硅酮丙烯酸酯)诞生了。由于硅成份的介入,镜片的透氧性能进一步提高,其后又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多种透气硬镜材料,具有代表性的有氟硅丙烯酸酯和氟多聚体等。
1981年,美国视康公司设计制作了第一副软性散光隐形眼镜,第二年又生产出了第一副美容隐形眼镜和第一副双光隐形眼镜。1983年,视康公司首创双氧隐形眼镜护理系统,提高了镜片的消毒质量。1986年,美国强生公司首推抛弃式隐形眼镜。1987年,博士伦公司率先使用隐形眼镜全护理液,提倡对隐形眼镜全面护理。
1998年,视康公司又研制出一种透气软镜材料,并带来完全不同的透氧原理,发明了世界上透氧率最高的隐形眼镜,满足了人们连续佩戴30天的愿望,改善了硬质镜片的不舒适感,且佩戴后舒适清晰,成为迄今为止最理想的隐形眼镜。
进入21世纪,隐形眼镜研制又取得了一个重大突破。2002年1月,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发表论文称,利用一种新型硅树脂水凝胶材料制成的隐形眼镜镜片,能够减少眼睛受细菌感染的几率,这种新材料已应用于月抛型隐形眼镜的生产。如今,世界上的隐形眼镜普遍使用高分子材质制造,玻璃材质的隐形眼镜已经不复存在。
查看更多眼科资讯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