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角膜是一种中央角膜进行性变薄,并向前呈锥状突起,引起高度的近视和不规则散光,导致视功能进行性的受损,不能矫正,直至丧失的一种角膜疾病。好发于青年人,潜伏期长,尚无根治的方法,是当今眼科最棘手的眼病之一。
该病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最早认为它是一种常染色体疾病,后来发现它和全身性疾病也息息相关,内分泌失调,胶原发育障碍等等。临床上,大量的患者都有不当揉眼史和不当的隐形眼镜配戴史,准分子激光手术损失过多的角膜厚度也是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
角膜厚度不足是诱发圆锥角膜的原因
LASIK术后角膜扩张(post—LASIK keratectasia,PLK)又称“医源性角膜扩张(iatrogenic keratectasia)”、“医源性圆锥角膜(iatrogenic keratoconus)”或“继发性圆锥角膜”,是LASIK术(Laser-AssistedinSituKeratomileusis,准分子激光手术)后罕见的严重并发症,表现为术后早发性(数天到数周)或迟发性(数年)的裸眼视力进行性下降、角膜出现不规则散光并持续增大、角膜于最薄处呈锥状膨出等一系列类似原发性圆锥角膜的症状与体征。
Seiler教授于1998年首次报道了LASIK手术后,角膜扩张及继发性圆锥角膜,截止2008年,文献共报道200例以上的病例,而实际数量应该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其发生率约为0.04%-0.6%。2003年,深圳法制报曾经报道了“患者张圆圆因为近视手术导致圆锥角膜,需要实施角膜移植的事件”,当时在国内引起很大的反响。
目前,眼科界认为术后“医源性圆锥角膜”属于角膜的“慢性生物力学衰竭(chronic biomechanical failure)”,其发生时间可在术后数天至数年,平均为15.3月。临床表现为:裸眼视力渐进性下降、最佳矫正视力下降、近视度数出现并不断加深、散光度数增加、角膜地形图中央区及偏下方异常隆起、相对应区域的角膜变薄。
准分子激光近视手术可能导致“医源性圆锥角膜”,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患者术前就存在亚临床期圆锥角膜,就是说手术前就有圆锥角膜的体质;二是术后剩余的角膜基质层厚度过薄(小于250微米)。术后患者角膜厚度保持400微米以上,就能避免圆锥角膜的出现风险。
术前在排查圆锥角膜时,要重视下列临床危险因素:
1、散光大于3D(300度)、进行性散光、进行性高度近视;
2、显然(主觉)验光矫正视力不良;
3、有圆锥角膜的家族发病史;
4、相关疾病,比如:严重的过敏性结膜炎、下眼睑内翻倒睫毛、Down综合征、马凡氏综合征等;
查看更多眼科资讯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