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胸膜炎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结核性胸膜炎在临床上非常多见,其发病、诊断、治疗与肺结核密切相关,因而在结核病分类法中属于肺结核的范畴,但从发病机制方面考虑也是肺外结核的一部分。
结核性胸膜炎治疗的目的为:(1)减轻症状,恢复肺功能;(2)缩短病程,恢复劳动力;(3)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因此,合理、充分的化疗和积极的胸腔穿刺抽液或埋管引流是基本的治疗方法。而目前抗结核化疗的疗程从6个月至1年不等,疗程过短无疑对其治愈率和治愈后的复发有很大的影响,也为单纯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以后发生肺结核埋下祸根。
对胸腔积液的处理不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这里存在着治疗理念上的差距,认为当今化疗所用的药物较强,胸腔积液可经化疗而自行吸收,因此,导致抽取胸腔积液不够积极或根本不抽现象。有学者报告发生结核性胸膜炎5d后即有粘连带形成,7d粘连带变粗变大,10d即可形成包裹。因此,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除症状较轻、就诊较晚的因素以外,抽取胸腔积液不利是造成目前临床上各种包裹性积液屡屡发生的原因,也是造成胸膜增厚、肺功能减损、支气管扩张和肺心病的直接原因。
在中华医学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中,有关结核性胸膜炎治疗的原则和方案并没有提及胸腔注射药物有助于消除胸腔积液和防止胸膜粘连的治疗方法,但1989年Moulton等首次报道胸腔注射尿激酶以降解纤维蛋白、裂解纤维分隔、减少胸膜粘连的治疗方法后,近年来国内已广泛应用,并有很多类似报道。这种疗法的适应证、注药剂量、注药时机和疗程长短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令人不安的是,至今极个别的医生仍自行采用硬化治疗的方法,即在穿刺抽液后向胸腔内注射除纤溶酶原激活剂以外的多种药物,很显然,这种做法混淆了良、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原则,可造成胸膜腔闭锁、胸膜增厚、肺功能减损,因此必须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