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大泡是怎样产生的?肺大泡是一种常见病,有先天性与后天性之分。先天性由局部肺组织发育异常引起;后天性通常继发于严重的肺部炎症和哮喘、“老慢支”等病变。
目前临床所用的肺大泡一词,事实上包括两种不同病理类型的肺内病变——bleb:胸膜下大泡或肺小泡;肺实质内大泡或肺大泡。
如果简单的归纳一下两者的特点,前者往往好发于肺尖部,为内层光滑而无小梁的气囊样结构,在大泡基底部可有若干相通的支气管,可以单发也可以多个大泡呈簇状分布,是引起自发性气胸最常见的原因;而后者往往体积较大,位于肺实质内,囊内可见残留的小梁和结缔组织,往往形成临床常见的巨型肺大泡。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胸膜是一层薄而光滑的浆膜,可分为互相延续、移行的内、外两层,内层被覆于肺的表面,叫做脏层胸膜;外层衬于胸壁的内面,叫做壁层胸膜。这两层胸膜间存在一个潜在的腔隙,叫做胸膜腔,胸膜腔内正常时是负压状态,可以保证肺的膨胀。
各种原因导致的肺大泡的破裂,同时会造成被覆在肺表面的脏层胸膜的破裂,充斥在肺内的空气随之漏入胸膜腔,使的胸膜腔内的负压状态消失甚至变成正压,导致病变侧的肺组织被压塌,从而形成气胸并出现临床症状。
因而所谓的自发性气胸,真正病因应该是肺大泡的破裂导致肺组织的漏气所致。称其为自发性是因为其往往没有明确的诱因,多数患者在发病时是在用餐、看书、休息等,而并非象有些患者想象的应该是在剧烈运动或者工作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