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对“吃”这件事有多着迷?可以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情,都能用“吃”来描述,比如:
工作=饭碗
解雇=炒鱿鱼
没钱=吃土
花积蓄=吃老本
混得好=吃得开
嫉妒=吃醋
白跑一趟=吃闭门羹
可以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树上长的...就没有我们不能吃的。
但是却吃出了毛病,国人消化道肿瘤的患病率就非常高,食管癌就是一个典型,全球一半食管癌都在中国。这不禁让人想问:“我们到底吃错了什么?”
食管癌与哪些坏习惯有关呢?
饮食过热
“趁热吃”、“趁热喝”……不少人生活中都有这种习惯,殊不知食管癌还专门盯着喜欢“趁热”的人!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在2016年6月15日《柳叶刀肿瘤学》杂志正式发表的致癌物评估报告中,将非常热(高于65℃)的饮品列为很有可能的(IIA类)致癌物。
这项研究报告发现,在中国、土耳其及南美洲国家地区的人们通常习惯饮用65℃或70℃以上的水、咖啡或茶,罹患食管癌的风险也随之提升。
不是说吃得烫就会得癌,而是吃烫的多了会增加致癌风险。
我们的口腔和食道表面都覆盖着柔软的黏膜。正常情况下,口腔和食道的温度多在36.5℃-37.2℃,能耐受的高温也只在50℃-60℃。当口腔感觉到很烫时,温度大多已在70℃左右。
经常吃烫食的人,口腔已经习惯了高温。在食物温度很高的情况下,也不觉得烫,但实际损伤已经存在。在接触到65℃以上的热食、热饮时,食管黏膜会有轻度灼伤。受伤了,组织细胞便开始新生。但如果经常烫伤口腔和食道黏膜,会引起食管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从而增加食道癌变的风险。
腌制、霉变食物
腌菜、霉变的花生中,容易产生黄曲霉素或亚硝酸盐。它们对食管黏膜造成的是化学性损伤。这种损伤会直接形成点状病变,然后面积越来越大直到癌变。
烤炸食品
烧烤、油炸食品等也含有很多亚硝酸盐等致癌物。
无辣不欢
有研究表明,过量吃辣椒与癌症风险增加相关。过于辛辣的食物容易损伤食管上皮,引起上皮细胞变性,造成黏膜炎症,影响细胞核酸代谢,增加致癌物的敏感性,有可能促使食管发生癌变。
吸烟喝酒
在吸烟酗酒的人群中,食管癌发生的几率也会升高。烟草中的很多致癌物质能够随唾液或食物进入食管,久而久之攻击食管粘膜,引起食管癌。而烈性酒对食管黏膜造成物理性的刺激损伤,会直接在食管黏膜上留下瘢痕。
吃饭太快
吃太快会使食物不能进行充分咀嚼,颗粒粗糙的饭菜容易损伤食管黏膜上皮,引发急性炎症。
食管癌如何预防?
第一:保持正确的吃饭习惯,不喝过烫的水和粥,不吃过硬的食物,把握进餐时间,避免过快就餐。
第二:不喝生水,改善饮水质量;避免过度食用地区特色的腌制、熏制蔬菜、豆类和肉类,避免亚硝胺、霉菌毒素的摄入。
第三:积极治疗食管疾病,及时处理癌前病变,如食管炎、食管息肉、食管憩室等。
第四:戒烟限酒,整改不良嗜好。
第五:积极地、定期地参加筛查和体检,如食管镜、超声内镜等,可早期确诊、早期干预和治疗。
2019年上海市抗癌协会发布的《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给出了食管癌的具体筛查建议:
1.食管癌高危人群普通内镜检查,每2年一次;
2.内镜检查病理提示轻度异型增生,每年1次内镜检查;
3.内镜检查病理提示中度异型增生,每半年1次内镜检查。
适用于肝癌、食管癌、胃和贲门癌等及白细胞低下症、肝炎、肝硬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健客价: ¥42广谱抗肿瘤药,用于胃癌、食管癌、贲门癌、肠癌等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以及消化道盒呼吸道肿瘤围手术期化疗,术后复发转移的预防用药,并可用于抑制各种胃癌、食管癌、肠癌等的癌前病变。
健客价: ¥795软坚散结、解毒定痛、养血活血。用于食管癌瘀毒证,与放疗合用可增强对食管癌的疗效;用于晚期原发性肝癌瘀毒证,对不宜手术、放化疗者有一定抑制肿瘤增长作用,可改善生存质量;用于中晚期胃癌(瘀毒证)的化疗辅助治疗,配合5-FU-DDP方案(5-FU、MMC、DDP),可改善临床症状、生存质量。
健客价: ¥84补益精气,健脾养心。对细胞免疫功能和血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用于食管癌、胃癌及原发性肺癌患者放、化疗所致的所阴两虚、心脾不足证。
健客价: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