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支型设备用于胸腹主动脉瘤的多中心经验分享
摘要:装置设计:术前对于从颈部到腹股沟主要动脉使用高分辨率,对比增强CT的心电图同期血管造影(CTA)进行1mm薄层扫描,描述动脉瘤形态学,评估主动脉和髂股动脉解剖结构。
胸腹主动脉瘤(TAAA)修复手术是血管外科最具挑战性的手术。由于开放性修复手术的侵袭性,导致其死亡率和并发症较高,即使在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团队的医疗中心,围手术期早期的死亡率仍高达15.9%。因此,治疗方法逐渐向基于开窗-分支型支架的血管内主动脉修复方式转变。
自2001年第一例定制型开窗——分支型支架置入术后,此项技术不断发展,以应对患者解剖学的复杂性和病理学的多变性。在大规模医疗中心,TAAA血管内修复术已成为老年和高危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并且取得良好成果。
近期来自德国JohannesGutenberg-UniversityMainz的MarwanYoussef博士等人在JournalofEndovascularTherap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该研究旨在分享新型开窗——分支型设备用于胸腹主动脉瘤的多中心经验。主要评估了使用新型的E-extra设计工程支架进行TAAA血管内修复术的可行性、有效性和最终临床获益。
研究方法
试验设计:2011年11月~2017年1月期间,对6个欧洲三级医疗中心,108例患者(平均年龄73.5岁;男性73例)使用新型支架治疗TAAA,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仅纳入有TAAA患者。所有患者均因高龄或严重并发症不宜接受开放性主动脉修复术。中位TAAA直径为6.7
5cm(范围5.5~13cm)。根据改良的Crawford分型,TAAA的分布为25例(24%)Ⅰ型、19例(17%)Ⅱ型、20例(18%)Ⅲ型、29例(27%)Ⅳ型和15例(14%)Ⅴ型。患者的人口特征和动脉瘤特征(Table1)。
Table1
108例患者临床及动脉瘤特征
装置设计:术前对于从颈部到腹股沟主要动脉使用高分辨率,对比增强CT的
心电图同期血管造影(CTA)进行1mm薄层扫描,描述动脉瘤形态学,评估主动脉和髂股动脉解剖结构。随后以术前的影像学为基础,根据无血栓主动脉血管内径的不同,主动脉支架植入术可采用开窗型、分支型或两种组合的方式(Flgure1):
Flgure1
根据无血栓主动脉血管内径不同,对开窗型、分支型或两种组合方式的选择
1、开窗型支架用于小直径主动脉(≥18mm、≤30mm),支架直接接触主动脉壁(Flgure1A)。
2、外分支型支架用于较大的主动脉(无血栓内腔直径>30mm),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分支(无血栓内腔直径>28mm)。该选项为首选(Flgure1B)。
3、如果无血栓内腔直径为24~28mm,考虑使用内分支型支架,支架外周与主动脉壁无接触和(或)无足够的外分支空间(Flgure1C)。
分支方向取决于靶血管的方向。主要应用顺行分支,逆行分支应用于向上扩张的靶血管(通常是肾动脉)或主动脉弓完全分离后等顺行无法达成的情况(Flgure2)。
Flgure2
支架分支方向的选择
医疗中心分阶段进行TAAA修复术。第一阶段将支架置入降主动脉的近端动脉瘤段。必要时可置入2个支架,远端支架锥形,以适应后期分支或开窗型支架的置入。之后患者行CTA检查后出院,6~8周后重新入院,将定制支架置入肾动脉及腹主动脉弓。术后进行三期CTA影像学检查。出院后,患者接受3个月和6个月的实验室、临床和影像学检查(CTA)随访,此后每年重复进行。
根据术后和随访的影像资料,分配两名有经验的专职医师使用Aquarius工作站进行后期处理分析。
研究结果
手术及技术细节(Table2)。研究结果显示:95%(103/108)患者手术成功。40例(37%)患者围手术期早期发生并发症。30天死亡率为9.2%(10/108),6例(5.5%)患者围手术期
脊髓损伤[2例(1.8%)永久性]。
在平均随访的17.6个月(范围3~52个月)中,28例(26%)患者需晚期再次介入。两名患者死于动脉瘤或手术相关原因。据估计,1、2、4年生存率分别为87%、84%和51%。在同一时间点的预计靶血管再通率分别为95%、91%和90%。在1年和4年内,免于再次介入手术比例分别为84%和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