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二O一六年六月的一天,林平接到一位亲戚打来的电话:“大姑丈,我小孩出生才两个多月,因
咳嗽气喘在县医院治疗。医院诊断为乳糜胸,他们治不了,转诊到玉林XX医院,住院治疗十天,也没什么效果。现在,医院建议转上南宁。请问,我们上南宁后到哪家医院治疗较好?”
打来电话的是患儿的家长,原来,他的小孩患了一种罕见的疾病一一乳糜胸。所谓乳糜胸,就是病人胸腔内的淋巴管破裂,造成管内的液体外流到胸腔内,引起肺部发炎、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由于这种液体外观象乳糜,所以把这种病称为乳糜胸。治疗的方法,就是要解决淋巴管液体外漏问题。但目前医学上没有什么
药物可以“堵塞漏洞”。成人可考虑手术治疗。本例患者年龄太小,手术风险太大,所以很难处理。
接到电话,林平略一思考,决定让这位亲戚把患儿转往南宁一家很有名望的大医院治疗。患儿当天顺利转院,但由于该院床位紧张,无法入院,只能在急诊室治疗,候床入院。
由于患儿病情危重,每到一地,医院都会毫无例外地下达一张病危通知书。连同县、地区医院一起,这次,家长已经是第三次收到这种重量很轻,却使人心情特别沉重的一纸病危通知了。
1
在急诊室抢救治疗时,吸氧、消炎、止咳平喘、祛
痰、胸腔引流.....能用的措施全用上了。经治疗,患儿的病情曾一度好转。但好景不长,不到一两天,病情又再反复。于是,又再重复以上的治疗措施,转入病房后,也没有更好的治疗手段。主任、专家查房,都对家属多次表示:患儿治疗前景不容乐观。
患儿转诊南宁后,林平和单位领导傅总曾驱车前往医院探视。在急诊室,他目睹了患儿苍白的脸色、孱弱的身体、微弱的呼吸和附加在患儿头面部及身上,只有抢救危重病人才能用得着的医疗器械。患儿父母的脸庞上写满憔悴、疲惫不堪。林平的心情和孩子父母的心情一样沉重,他捐款千元,以资救助,同行的傅总也作了爱心捐款。此前,患儿家乡父老乡亲们也进行了爱心捐款。
2
然而,病魔却并没有因为大家的善举而放松对患儿的折磨。日复一日,病情反反复复,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眼看就要人财两空,家长悲痛欲绝,甚至还有人劝家长放弃治疗。
在转入南宁的第二十八天,医院终于宣布:由于治疗效果不佳,建议患者出院,转往更上一级医院治疗。
试想,这样一个宣判,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经济收入相当困难的农民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南宁最好的医院治不了,去北京、上海、广州等更大的医院,能去吗?有条件去吗?
3
出院的当天下午,患儿的父母抱着病危的孩子,抱着最后一线的希望来到林平的中医诊室,请求林平开些
中药治疗。只见患儿面色淡白,呼吸困难,不时咳嗽,极度虚弱。胸背还保留有引流管,以便乳糜流出。
出院记录写着:患儿除乳糜胸以外,还有肺炎、少量心包积液,病情十分危重。林平也是第一次接诊这种罕见病,他抱着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精神,决心从中医药的角度,辨证施治,看看能否对患儿的病情有所突破。于是,开了七剂中药,给患者喂服。只要患儿一息尚存,决不轻言放弃。
谁能预料,正是这看似平淡无奇的七剂中药,挽回了患儿一条生命!患儿服用中药以后,咳痰气喘减轻,食欲渐增,面色渐转红润,目光有神,有救了!再进七剂、十剂......前后调治月余,眼见病情日趋稳定,当地医院多次拍片,也显示患儿胸腔内液体减少、直至完全没有了。
4
就在患儿家长及林平的同事们都为孩子的病情得到控制而高兴的时候,新的情况出现了。原来,患儿每次来南宁复诊时,在诊室内明明都不咳不喘,精神状态也好,双肺听诊也无异常。但回去一两天后,就会发生严重咳喘而又需住院治疗。当地医院胸片复查并未发现乳糜胸。
这是为什么?在经过两三次对病情的反复了解之后,林平想到了另一种疾病一一
哮喘。林平的老前辈莫主任也有相同的见解,并利用往容县办事的机会给患儿开了三剂中药。另一方面,林平仔细咨询了患儿居住的环境,动员患儿家长异地而居,以脱离旧屋屋尘等可能存在的过敏源。
此时,患儿家长通过反复回忆哮喘发作前的饮食情况,终于发现,患儿每次从南宁回家,进食鸡蛋时,必定诱发哮喘!过敏元凶终于被查出,此后不再给患儿进食鸡蛋,哮喘也未再复发。乳糜胸及哮喘均告治愈。至今,孩子已一岁多,身体健康,活泼可爱。林平力挽狂澜,使患儿绝处逢生,治愈乳糜胸的事例,也在当地广为流传,成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