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大疱常发生在肺气肿的基础上,是指发生在肺实质内直径超过1cm的气肿性肺泡,发病机制与肺气肿相似但程度较重,一旦破裂,很容易形成张力性气胸。胸腔镜下行肺大疱手术,对患者循环、呼吸功能干扰小,具有出血少、恢复快、创口美观、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肺大疱的选择方法。
术前准备:选择全麻、双腔气管插管,让患者保持侧卧姿势,肩下放软枕,使肋间隙增宽。
放置好观察镜和套管:在腋中线第7、8肋间做1.0~1.5cm的小切口,插入观察镜,在腋前线4、5肋间,腋后线6、7肋间在胸腔镜引导下做1.0~1.5cm小切口,插入套管。
分离粘连:用胸腔镜探查胸腔,若有胸膜粘连可以抓钳牵拉肺组织,然后用电钩分离胸膜粘连。若是疏松粘连,先用纱布球做钝性分离,然后用电钩切开条索粘连带。
胸腔镜下肺大疱手术:置入胸腔镜后,根据CT提示先找出肺大疱,临床上胸腔镜处理肺大疱的方法有电凝术、激光术、腔内套扎器套扎术、氩气凝固术、内镜缝合切割器切除术、钛夹钳夹闭术等,其中内镜缝合切割器切除术因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预后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已经成为临床上胸腔镜切除肺大疱的最好方法。
胸膜固定术:胸腔镜胸膜固定术是为了防止自发性气胸术后复发,常用方法有胸膜摩擦法、化学性胸膜粘连法、滑石粉喷洒法、胸膜切除法等,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有胸膜摩擦法和滑石粉喷洒法两种。胸膜摩擦法是用纱布做小球,沿着肋骨走行方向摩擦全部壁层胸膜,直到全部充血;滑石粉喷洒法是将灭菌干燥滑石粉喷洒在壁层胸膜,通过产生的化学性炎症来促使胸腔闭合。
放置引流管:术后常规于锁骨中线第2肋间及原胸腔镜观察切口各放置一根引流管。
(一)发病原因
肺大疱是由于肺泡高度膨胀,肺泡壁破裂并相互融合而形成,一般是由小支气管的活瓣性阻塞所引起,与肺气肿的形成机制相同,但程度较重。气肿的肺泡直径超过1cm,发生在肺实质内,常伴有不同的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晚期矽肺或结节病,也有些肺大疱见于肺和支气管无疾病的患者。肺大疱继发于肺炎或肺脓肿者多见于婴幼儿,有单发的也有多发的。因有炎性病变,小支气管粘膜有水肿,造成管腔部分阻塞,产生活门作用,空气能进入肺泡而不易排出,肺泡内压力增高,肺泡间隔逐渐因泡内压力增加而破裂,乃形成巨大的含气囊腔,临床上称之为肺大疱。
继发于肺结核的则多为单发,亦无明显之肺气肿同时存在。
继发于肺气肿者,常为多发,除大疱之外,常伴有多数小疱。
(二)发病机制
肺大疱的壁甚薄,由肺泡的扁平上皮细胞组成或仅为纤维性膜。可与多种肺气肿并存,常见于间隔旁侧或细叶旁肺气肿,可伴或不伴炭末沉着,分别见于煤矿工人尘肺和瘢痕组织肺气肿。肺大疱分为3种病理形态。
Ⅰ型:多发生于中叶或舌叶,也常见于肺上叶,可能由于该部位胸腔负压大,突出于肺表面,并有一狭带与肺相连又称为狭颈肺大疱。因为支气管瘢痕组织形成的活瓣性阻塞,肺大疱体积增大系由于肺泡侧支通气和气体滞留。Ⅰ型肺大疱壁薄,常由胸膜和结缔组织形成,常规X线胸片即可发现肺大疱的存在。
Ⅱ型:在脏层胸膜与气肿性肺组织之间。是宽基底部的表浅肺大疱位于肺表层。肺大疱腔内可见结缔组织间隔,但它不构成肺大疱的壁,可见于肺的任何部位。
Ⅲ型:是宽基底部深位肺大疱。结构与Ⅱ型相似,但部位较深,周围均为气肿性肺组织,肺大疱可伸展至肺门,可见于任何肺叶。
当肺大疱体积增大时,周围肺组织受压迫并引起肺脏移位。受压肺组织在X线胸片上,表现为肺大疱周围密度增高阴影。以上3型均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多与慢性弥漫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有关。小叶中心型肺气肿不并发肺大疱。下叶肺大疱常见于有并发症的煤矿工人尘肺和融合性矽肺。
如果您有任何健康方面的疑问请添加微信公众号:健客健康咨询,健客健康咨询为各位朋友提供全面专业的疾病咨询和健康资讯,健客健康咨询真诚为您服务。健客宗旨:让每一个人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