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面前医患要成一体
摘要:战胜疾病是医生和患者的共同愿望,医患应是共同体。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副教授龙笑说,每一个医生都希望自己诊治的病人能够尽快康复,而这必须依靠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
疾病面前,医生与患者本为一体。然而,医患之间不和谐的声音也时有出现。如何理顺医患关系,建立医患信任,是医疗改革的重要议题。日前,北京协和医院举行曾宪九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就医改新时期如何继承发扬医学前辈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进行了专题研讨。
医患关系,绝非给钱看病这么物质
“从我进入协和的第一天起,时任外科主任曾宪九教授就告诉我们:要把病人当你的亲人。”曾宪九的学生、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罗爱伦教授说,“曾主任对待病人,总是保持微笑状态,说话也是轻声细语。为病人做手术,谁主刀最合适,哪种方案最好,怎么替病人省钱,他都会考虑到。”
“医生与病人,绝不是给钱看病这么物质,曾教授‘把病人当亲人’的精神应当传承下来。”在罗爱伦看来,做医生,能够给病人解除痛苦,就是莫大的快乐,能够治愈一种疾病,就是莫大的成就。她坦言:“如果当下的医生缺乏对待病人的‘亲人感’,缺乏治愈病人的‘愉悦感’,缺乏攻克疾病的‘成就感’,而把医疗工作当成流水线作业,匆匆问诊,草率下诊断,这是不行的。”
罗爱伦表示,当前急需提高医生待遇。医生待遇好了,生活有保障有尊严,才能一心一意把医疗水平提高,为病人更多地减轻痛苦,而不是遇到红包来者不拒。
治愈疾病,医生还需“自身硬”
战胜疾病是医生和患者的共同愿望,医患应是共同体。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副教授龙笑说,每一个医生都希望自己诊治的病人能够尽快康复,而这必须依靠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
龙笑表示,曾宪九教授在医术上精益求精,是名医典范。他不断改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创新胰岛素瘤的定位诊断和摘除方法,解决了如何避免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等难题。
“直到今天,住在重症监护室的每一位病人,接受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每一位外科手术患者,他们的成功康复,都离不开曾宪九教授当年刻苦钻研创立出来的治疗方法。”龙笑说。
“患者到医院来,就是希望治好病。改善医患关系,这是根本。”龙笑说,所谓“打铁还要自身硬”,医生只有持续改进自我技艺,才能减少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痛苦和并发症,实现术后的功能恢复,也才能为每一位患者寻找到有针对性的诊疗方案,尽可能减少医疗花费。
龙笑表示,要提高自身诊疗技术,医生既要不断积累临床经验,认真分析和严谨总结自己诊疗过的每一个病例,又要不断汲取医学知识和科研成果,特别要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
提升服务,大医院要“自我改革”
改善医患关系,离不开医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化。而大型公立医院的自身改革是医改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院长赵玉沛表示,在外部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大型公立医院更要从自身做起,加强内部改革,始终明确自身集中优势学科与优质资源、重点解决疑难重症的职责和定位,在医院的制度、机制的设计上不能偏离。
高难度手术过程中易发生医疗事故,是造成医患纠纷的潜在风险。对此,赵玉沛介绍了协和医院实施手术风险评估分级管理的经验。协和的做法是将整个手术过程分为患者的麻醉分级、手术难度分级、手术时机、患者及其家庭对手术的承受能力等4个要素。综合患者的麻醉分级和手术难度分级,将手术风险划分为低、中、高、极高4个级别。依据手术风险评估分级结果和手术时机的分类,确定相应的医疗管理方案。
协和医院是一个疑难病相对集中的地方。对于疑难病患者而言,找到最佳治疗方案非常关键。赵玉沛说:“要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疑难病会诊模式的设计加以保障。”
赵玉沛介绍说,这一会诊模式的特点是:首诊医生将需要多科会诊的病人提交会诊中心,避免了患者在多个科室间辗转求医,下一站去哪个科室直接指定,如此大大降低了疑难病患的就诊难度,节省了时间和费用,同时也加深了医生对疾病的认识和对其他专科最新进展的了解,直接推动了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