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报称,一季度3月份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报告起数和总死亡人数的42.1%和57.1%。1月份报告的中毒人数最多,占总中毒人数的41.8%。
通报称,一季度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报告起数、总中毒人数和总死亡人数的36.8%、38.7%和42.9%。与2013年同期相比,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减少50.0%和57.7%,死亡人数持平;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增加40.0%、138.7%和28.6%;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减少55.6%、49.7%和44.4%。
通报称,一季度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均最多,分别占总报告起数、总中毒人数和总死亡人数的68.4%、46.3%和71.4%。与2013年同期相比,发生在集体食堂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减少4起,中毒人数减少69.0%,均无死亡;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持平,中毒人数减少27.9%,死亡人数增加1人;发生在饮食服务单位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持平,中毒人数减少26.5%,死亡人数增加3人;发生在其他场所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均减少1人,中毒人数增加8.9%。
通报称,一季度报告学生食物中毒事件2起,中毒86人,死亡2人。一起发生在某市中学的集体食堂,是由未煮熟四季豆引起的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另一起发生在幼托机构,是由毒鼠强引起的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与2013年同期相比,学生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增加1起,中毒人数增加79.2%,死亡人数增加2人。
通报称,一季度全国报告剧毒鼠药中毒事件2起,中毒11人,死亡4人。剧毒鼠药中毒的报告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总报告起数、总中毒人数和总死亡人数的28.6%、6.1%和44.4%。
通报称,一季度化学性食物中毒的事件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主要中毒因素为亚硝酸盐、毒鼠强和甲醇。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子为沙门氏菌和蜡样芽胞杆菌。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为食用未煮熟四季豆、草药、织纹螺及毒蘑菇。
通报称,一季度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中毒人数及死亡人数均最多。其中,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5起,中毒156人,死亡4人;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3起,中毒9人,死亡5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2起,中毒41人,死亡1人;不明原因或尚未查明原因的食物中毒事件3起,中毒8人,死亡5人。
通报强调,春夏交季,各种野生植物和蘑菇将陆续进入采食期。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根据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开展针对有毒植物和毒蘑菇鉴别及中毒后应急处理的知识宣教,提高公众识别有毒植物和毒蘑菇的能力及中毒后的自救能力。同时,要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毒救治相关技术的培训,并做好解毒药物、检测仪器设备和标准品等方面的储备。
供行动困难的残疾人、病人及年老体弱者作代步工具。
健客价: ¥464疏肝、健胃、清热、愈溃疡、消肿。用于"木布"病迁不愈,胃脘嘈杂、灼痛,肝热痛,消化不良,呃逆,吐泻胆汁,坏血和烟汁样物(即赤白痢疾),急腹痛、黄水病、脏腑痞瘤,食物中毒以及陈旧内科疾病,浮肿、水肿等。
健客价: ¥150本品适用于因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淋病奈瑟菌、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氏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梅毒螺旋体及衣原体等对本品敏感的病原体引起的下列感染: 1. 尿道炎、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NGU)、前列腺炎、淋病、膀胱炎、附睾丸炎、宫内感染、肾盂肾炎、肾盂炎、肾盂膀胱炎等。 2. 浅表性化脓性感染:痤疮、扁桃体炎、肩周炎、毛囊炎、脓皮症、疖、疖肿症、痈、蜂窝组织炎、汗腺炎、皮脂囊肿
健客价: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