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慈善光明行"准备去哪儿?别忘了带上我!”伴随着春的脚步,作为“慈善光明行”的发起人—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副院长、眼科主任张兴儒的手机便会热闹起来。所有的志愿者都知道,为保持大家做慈善的激情,也为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每年的队员实行新老搭配“对半开”,必须早早地“预约挂号”。
自2006年起,这支由来自于上海25家著名医院的眼科医学专家和社会各界志愿者组成的公益团队,一年一站,走过了雪域高原四川甘孜、天山脚下新疆青河、甘肃甘南黄土高坡、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大山深处四川凉山、边陲小镇云南江川、黄河源头青海果洛、革命老区贵州习水。“慈善光明行”志愿团队也由最初的13人壮大至如今的73人,每次义诊人数从108人攀升至3983人,手术量从18台上升到371台,8年间共免费义诊患者9587人,完成手术1092台,成功率高达100%。
一张幻灯片催生“光明行”
一个手里转着经轮的老人,一双望向天际而又浑浊无比的眼睛,目光空洞—这是张兴儒教授8年来至今都难以忘却的画面。正是这张2006年在北京大学进修时,一位西藏学者展示的幻灯片,触动了张兴儒的心。身为眼科医生的他十分清楚,那是常年高原阳光照射所导致的白内障,虽说是一种致盲性眼病,但完全可以通过手术让患者重见光明。
“当地百姓一生无医可求,慈善人士捐款造了医院,却大半年招不来一个医生。大量白内障患者因为家庭贫困和道路闭塞得不到医治,终身生活在黑暗之中。”这位西藏学者的陈述让张兴儒坐不住了。“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联想多年前,在“奥比斯飞行眼科医院”做志愿者的经历,张兴儒突发奇想,可不可以组织一支医疗队伍,到飞机到不了的老少边穷地区,为当地患者免费施行白内障复明手术。
回到上海,张兴儒在得到普陀区中心医院领导支持后,决定组成一支医疗队,前往那位西藏学者提到的地方—川藏边界的佐钦乡,开展以白内障复明手术为主的慈善医疗。首次出征的3名医护人员和10名志愿者一起给起了个名字—“光明行”,寓意助盲者重见光明。
首批3名医护人员之一的黄建军告诉记者,尽管当时大家有着足够的思想准备,但是,一切仍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当地居民甚至连医生,都不知道白内障是可治的。医疗队带了270多种医疗器械,最终在佐钦乡做了18例白内障复明术。
张兴儒坦言,正是这最初的一时冲动,让他和志愿们在真切感受到缺医少药困境的同时,也收获了被需要的快乐。“光明行”让当地百姓知道,白内障是可以复明的,这一播撒下的希望种子比18例手术更有意义。
透明慈善造就铁杆“粉丝”
尽管“光明行”首站中遇到了包括气候、设备等预料不到的情况,但临别时当地居民期盼的眼神让张兴儒决定要将这一活动坚持下去,并确定了一年一次、每次一周左右的行动周期和时长。
张兴儒说:“我们是用自己的公休假做这慈善……之所以选择夏季,也是因为这个时间段工作相对空闲一些,而且孩子放暑假了家里的责任少一些。当然,最重要的是夏季相对安全些。”但是,让张兴儒始料不及的是,计划中的“光明行”第二站却被当地群众拒绝了。
就在准备出发的时刻,早已联系好的甘肃省某国家级贫困县打来电话说,由于当地群众曾吃过“慈善”的亏,医生开完刀当天就走人,病人留下后遗症后却再也找不到医生。尽管当年的“光明行”未能如期成行,这让张兴儒和他的团队开始探索可行的民间公益模式,为更多的人点亮希望。
随着“光明行”活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期间不断有基金会提出合作要求,也有企业希望以冠名的方式予以资助,都被张兴儒婉拒了。至今,“光明行”所需经费全部由志愿者捐赠,所需设备和器材全部由参与企业提供或购买。每次活动前都要先与目的地方面反复确认手术数量,采取“先预算后决算”的方式,将每笔款项清单都公之于众。所有捐款的志愿者都被邀请亲身参与活动,既出钱又出力,同时监督善款的使用。志愿者不仅吃穿住行全部自理,有时还会自掏腰包帮助困难患者。这样就免除了活动的劳务成本和运行成本,从而将全部善款都用在患者身上。正是这样一种公开透明、简单有效的慈善模式,成就了“慈善光明行”8年来的发展壮大,让她拥有了众多铁杆“粉丝”。也正因为如此,“光明行”每年都吸引了众多蜚声海内外的上海顶尖眼科专家,各自医院的“台柱子”,每年都放弃自己宝贵的假期,齐刷刷地出现在队伍中;也同样吸引了那些权威教授、国企高管、外企白领、民营企业家等各路精英,千里奔波来到边远山区做志愿者。
在曾连续7次参加“光明行”的志愿者赵芝玲女士看来,“光明行”赋予了四季新的寓意:冬季酝酿、春季筹备、夏季出发、秋季收获。而对于所有参与者而言,“光明行”就是他们的“快乐大本营”。有志愿者就说:“一朝光明行,终生志愿者”。
细水长流敲开善良之门
虽然所有的医疗队员是“无组织”的,但是张兴儒还是与队员们一起商定了几条“光明行”慈善原则:“量力而行”是首要原则。每次出行严格控制手术数量和人数,只做自己擅长的领域,志愿者定岗培训;其次,不因慈善降低品质,要用最好的医生、最好的设备、最好的材料,做出最好的水平。因而,“光明行”采用的是最先进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材料是进口优质折叠人工晶体。
张兴儒还出了一条“限捐”的规定:只接受个人捐款,原则上在1万-3万元之间,而且捐款人必须作为志愿者到现场,否则捐款将被退回。
张兴儒解释说,如果接受了基金会的全额捐助,就把志愿者捐钱的路给堵掉了。志愿者不捐钱也就不去了,企业就没有捐赠的渠道了。因为在张兴儒看来:“行动是有感染力的。只有人去了才是最大的支持。”
在张兴儒看来,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但无高低之别,关键是找到切入点,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别人带去希望,“爱心的培育与释放有一个过程。人性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善良的一面。我们要敲开善的那扇门,让爱心奔放出来,让光明多一点,阴暗的少一点”。他坚信:“细水长流,定能敲开善良的那扇门。”
正是这份信念,让张兴儒做慈善由原先的一时冲动,成为如今的执着坚守。如今,张兴儒和他的团队们正在探索“光明行”的未来之路,希望在做慈善手术的同时,能够以建立培训基地的方式,帮助培养当地医生,而培养一个成熟的眼科医生便可解决当地30万人的医疗保健问题。从今年开始,“光明行”已实现了手术直播,对当地的医生进行现场培训。此外,还资助当地医生来沪进修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