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临床医生认为,提高钙在肠道的吸收效率是补钙的关键,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可以防治中老年人骨质疏松,促进儿童骨骼健康生长。然而,这种传统补钙的效果如何?长期大量的补钙有无副作用?
骨质疏松症的困惑
“人老骨脆”,许多老年人认为这是自然现象,是生命发展的规律,因此人们并不像对心肌梗死、脑中风、癌症那样受到重视骨质疏松。其实,骨质疏松症作为“无声杀手”,对人类的危害并不亚于这些疾病。
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骨折,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有人说:“我也没干什么重活,打个喷嚏就腰脱了”,对严重的骨质疏松症病人来说,实际情况确实如此。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并发骨折者高达12%。轻者可使活动受限,重者需长期卧床,给社会和家人造成很大负担。老年人骨折可引发或加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导致肺感染和褥疮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有文献报道,因骨质疏松导致的髋部骨折,而长期又会卧床导致机体各系统功能急剧下降,高龄老年病人一年内的死亡率高达24%。骨质疏松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即使自己没有,自己的亲人可能正在受到严重的困扰。
传统补钙方式效果咋样
近年来,科研人员对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发现了两个方面结果:1.补充维生素D和钙总体对防止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没有明显的意义。2.传统的补钙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这些结果使人们意识到,真正的补钙不是仅仅为了提高血钙水平,而是应该把大部分的钙补到骨骼中去,传统的补钙方式没有很好做到“领钙入骨”。
什么才是正确的补钙理念
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维生素K2在“领钙入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对维持骨骼和血管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膳食补充剂办公室(ODS)使用“革命性”一词来形容这一作用的重要性。大量的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维生素K2对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性。其中涉及的机制主要是促进骨钙素的羧化;促进成骨细胞活动,抑制破骨细胞的活动;通过抑制骨骼中T细胞的增殖,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美国和丹麦的实验证明,钙离子进入体内后,一部分沉积在正确的部位,如骨骼﹑牙齿等;另一部分则沉积在错误部位,如关节软骨﹑心脑动脉血管﹑胆囊和肾脏等。错误沉积的钙质会进一步造成所在部位组织和器官的钙化。关节软骨钙化会造成脊椎﹑颈椎﹑腕﹑肘﹑肩和膝等关节的损伤,以及严重的骨性关节炎、五十肩、网球肘等,严重者可造成骨刺和关节腔破坏。动脉血管钙化则会导致高血压,引发慢性肾病等。大量研究也表明,维生素K2可通过3种维生素K依赖蛋白通道发挥防止血管钙化的作用。
因此,临床医生在为患者制定补钙方案的时候,应注意维生素K2的摄入,不仅可以促进钙在骨骼沉积的效果,还可以防止高钙饮食导致的血管钙化。而对于普通人而言,也可在日常生活中,从洋葱、豆腐等富含钙的食物中获得钙,通过适当晒太阳促进机体合成维生素D,从纳豆和奶酪等发酵食品中获取维生素K2。对于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症的中老年患者,需要额外补充钙、维生素D和维生素K2营养“三剑客”,效果才会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