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伏贴?
三伏贴又称三伏天灸,以“冬病夏治”为原理,在一年中最炎热的一段时间(俗称三伏天)将中药敷贴在特定穴位上治疗秋冬发作的疾病。
三伏天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机,进行三伏天灸时多选用辛温的外用药材,如生姜、白芥子、麝香、细辛,敷贴于特定的身体穴位上,可防治多个系统的慢性虚寒性、过敏性疾病。
哪些“冬季高发病”需要“夏治”?
骨关节病:
慢性颈肩腰腿痛属于肌肉劳损、关节疼痛麻木;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病、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等部位的骨质增生等病因引起的酸沉、疼痛;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坐骨神经痛、软组织肌肉损伤、创伤及骨折等病症引起的疼痛;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引起的多关节僵硬、疼痛、发凉等。
呼吸系统疾病:
反复发作、遇寒则发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感冒、慢性咳嗽、慢性咽炎、免疫力低下等。
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引起的胃酸、畏寒、胃胀等,慢性肠炎、慢性腹泻、胃肠功能紊乱等。
妇科疾病:
产后腰痛、产后怕风、怕凉、产后头痛、痛经、慢性盆腔炎等。
康复科疾病:
颈椎、腰椎、膝关节、髋关节等骨关节术后关节僵硬、疼痛,脊髓损伤后肢体发凉、麻木,骨折术后局部关节疼痛、发凉等。
三伏贴的中医理论来源?
从入伏第一天起,人体阳气随之生发渐旺,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运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物,天人合击,最容易把冬病的病根拔除,这也是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的原因。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利用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之际,治疗某些属于虚性、寒性的疾病,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达到标本兼治、预防保健的目的。
穴位贴敷时要注意什么?
通常每季依据病情贴敷5~10次,每次贴敷时间因人而异,成人大约为1~2小时,儿童贴敷酌情减少为0.5~1小时,以局部皮肤出现微红、局部皮肤微微发热为度。如出现局部皮肤灼热、疼痛、微痒,可随时去除。
皮肤有破损、对贴敷有过敏者、发热、肺部感染、结核患者、孕妇等不能进行贴敷,如果局部出现水泡,勿接触,保持局部干燥,及时来医院处理。
夏季气候炎热,衣着宜凉爽,避免过多汗出,贴敷后清淡饮食,当天禁洗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