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瓶森林”曾经在各大医院屡见不鲜。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输液量超过100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液8瓶,远高于国际上每人2.5瓶至3.3瓶的平均水平。相当于在我国每10个门诊患者中有3人被输液,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输液不良反应。
据2014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给药途径中,58.7%来自静脉注射。前几日,央视发布报道称吉林省十多家医院宣布取消成人普通门诊输液,禁输话题再度引发热议。
禁输,剑已离弦!
据央视财经《第一时间》栏目报道,近日,吉林省十多家省市县级医院宣布取消了成人普通门诊输液。1月6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发出通知,正式取消门诊输液。打响新年第一炮。
这并不让人意外,但仍然成为热门新闻,可见大家对此的关注之重,禁输面临的阻力之深。
2018年,各地其实在限制输液方面都进展迅速,并不止于大医院,甚至直接影响到基层。2018年12月14日,山西省榆社县卫计局印发《关于对村卫生室(所)、个体诊所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实施静脉给药核准制度的通知》(榆卫字〔2018〕189号),决定实施静脉给药核准制度。自发文之日起,全县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个体诊所立即停止静脉给药(抗菌药物静脉给药)业务。
其实不止山西榆社,2018年,多个地区对村卫生室和诊所等基层医疗机构输液业务进行了限制:
5月1日起,湖北宜都市所有村卫生室、个体诊所未经审批备案同样不得开展静脉输液业务。
8月,广西提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诊所、门诊部,要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机构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要求的,方能开展门诊静脉输液服务。
12月,内蒙古前旗卫计局向全旗各医疗卫生单位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村卫生室、个体诊所静脉输液管理工作的通知》,自2019年1月1日起,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与个体诊所经审核合格的,取得静脉输液资格。审核不合格的,不得开展静脉药物输液治疗活动。
直接禁止或者是间接加高门槛,都成为了输液收紧的明显表征,我们可以预判,2019年,管制力度将会只紧不松。
基层该何去何从?
如今,多地已陆续出台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未来甚至更有可能完全取消。这将会对基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刊记者也就此采访了基层医疗一线人士,发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面对禁输,大家袒露了自己的无奈,“有时候还真不是我们想输液,只是患者觉得输液比服药见效快,心里又急,我们做医生的难免被绑架。真正禁止很难很难。”
有些受访者表示,虽然暂时没有被波及,但确实感受输液这块儿在不断收紧,对于未来的态度也比较消极。因为目前还是很依赖输液这部分的业务,日后一旦取消输液,收入难以为继可能就会考虑转行。
当然,我们也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面对输液收紧的大趋势,部分受访者表示并不意外,并且目前自己所在的医疗机构已基本停止了输液,一些疾病不需要输液,转为中医药治疗效果更佳,如小儿经常发热感冒,可以通过推拿或外贴药取得更好的疗效。
大部分的受访者都还是比较认同停止门诊输液是好事,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但是执行同时也应该解决好基层医生收入方面的后顾之忧,让村医有饭吃,有衣穿,只有让医生有生路,才有百姓的健康之路。
可以说,输液收紧是未来不可逆转的大势,基层也避无可避。这可能对于依赖输液基层医疗机构是一种“危机”,但更是转型的重要“契机”。唯有及时调整策略,提升服务能力,摆脱对于输液的依赖,才能有弯道超越的先机。
而同时,良好的就医环境也需要医生和患者甚至更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改变输液是“最速效”的首选给药方式和治疗常态的固有观念,健康观念树立了,执行起来才能更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