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人们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国时曹操即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一说,在节日期间,酒更是亲朋相聚、交际应酬必不可少的媒介。
中医认为,酒有活血通脉,引行药势,增进食欲,消除疲劳,陶冶情志,使人轻快并有御寒提神的功能。
然而,《本草纲目》言:“酒,天之美禄也。曲面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本草求真》又言酒:“温饮和胃,怡神壮色,通经和脉。”
因此,饮酒需要节制,应少喝或不喝烈性酒,避免空腹喝酒或酒后服药、驾车;过量饮酒还容易引起诸多疾病,如酒精性肝病、酒精性精神病、酒精中毒、胃炎、中风等。
现介绍五则解酒粥疗方,以求人们在交际应酬、家宴宾客时既能尽地主之谊,又不致醉酒失态,达到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目的。
地瓜粥
材料:地瓜1个,大米100g,白糖适量。
做法:将地瓜择洗干净,榨汁备用;取大米淘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熟时调入地瓜汁、白糖等,煮至粥熟服食,每日1剂。
功效:清热解酒,生津止渴。
地瓜,又名土瓜、凉瓜、凉薯、薯瓜,为豆科植物豆藤的块根,产于我国南方各地,秋季采挖,鲜用。中医认为,地瓜性味甘、凉,入脾、胃经,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之功,本品甘凉多汁,长于清胃热而除烦,生津液而止渴,适用于热病烦渴、酒醉心烦等。《陆川本草》言其“生津止渴,治热病口渴”。《四川中药志》言其“止口渴,解酒毒”。
柑汁粥
材料:鲜柑子2个,大米100g,白糖适量。
做法:将鲜柑子洗净,榨汁;取大米淘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煮为稀粥,待熟时调入柑汁、白糖等,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
功效:和胃消食,除胀解酒。
柑子,为芸香科小乔木植物多种柑类的成熟果实。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酸、平,归脾、胃经。可生津止渴,醒酒利尿,适用于热病后津液不足所致的口渴或伤酒烦渴等。《开宝本草》言其“利肠胃中热毒,止暴渴,利小便”。《医林纂要》言其“除烦,醒酒”。
葛花粥
材料:葛花10g,大米100g,白糖适量。
做法:将葛花发开,洗净,切细备用。大米淘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熟时调入葛花、白糖等,再煮一二沸服食,每日1剂。
功效:醒酒解渴。
葛花,为豆科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花蕾。中医认为,葛花性味甘、辛、凉,入脾、胃经,有和胃解酒,生津止渴之功,适用于饮酒过度、头痛、头晕、烦渴、胸膈饱胀、不思饮食、呕吐酸水等。《脾胃论》言“葛花解酲(酲chéng:指醉后神志不清)”。《滇南本草》言“葛花解酒醒脾,治胸膈饱胀发呃,呕吐酸痰,酒精伤胃,吐血呕血,消热,解酒毒”。
枳椇子粥
材料:枳椇子10g,大米100g。
做法:将枳椇子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服食,每日1剂。
功效:除烦渴,解酒毒。
枳椇子,为鼠李科植物枳椇的带有肉质果柄的果实。中医认为,枳椇子性味甘、平,入脾、胃经,有解酒止渴之功,历代医家一直将其当作解酒止渴要药,适用于饮酒过量、酒醉不醒、口干烦渴、以及消渴等。《滇南本草》言其“治一切左瘫右痪,风湿麻木,能解酒毒”。本品煮粥服食对饮酒过量、口干烦渴及消渴甚宜,正如《老老恒言》言“枳椇粥,除烦清热,尤解酒毒,醉后次早,空腹食此粥,颇宜”。
绿豆芽粥
材料:绿豆芽150g,大米100g,调味品适量。
做法:将绿豆芽择洗干净备用。取大米淘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熟时调入绿豆芽、调味品等,煮至粥熟服食,每日1剂。
功效:清热生津,解酒止渴。
绿豆芽,又名豆芽菜、银针菜,为豆科植物绿豆的种子经水浸后发出的嫩芽。中医认为,绿豆芽性味甘、寒,入脾、胃经,有清热解毒,醒酒利湿之功,适用于热毒壅盛所致的口渴烦躁、二便不利、酒醉心烦等。《本草纲目》言其“解酒毒,热毒”;《饮食辨》言其“为病人食物佳品”。故酒醉后服食尤为适宜。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