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名多发性硬化患者通过媒体发出呼救:因为治疗用药迟迟没有通过检验和签发,还有不到一个月,她和病友们就将面临断药风险。
庞贝病患者的处境也不容乐观。“我们已经断药一段时间了。”庞贝氏罕见病关爱中心负责人、患者郭朋贺对媒体说。
此前,救命药“硝酸甘油”发生市场断供,令患者心惊胆战。但是这种药短缺将更可怕,因为药不能停,堪称患者的“续命药”。
如果停了,会发生什么?
——因骨痛彻夜不眠。
——不停地流鼻血。
——腰椎和胸骨就像被巨力拉扯得变形。
——肝脾肿大好似皮球。
——随时随地发生骨折。
——尿失禁。
……
这就是多种罕见病给他们带来的苦痛。而罕见病药的短缺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现如今,“罕见病用药”问题日趋严峻。罕见病患者也因此迎来了“生死考验”。
(2019年2月25日,一名成骨不全症患者在游广州夜市。对于这类“瓷娃娃”人群,骨折是他们最熟悉的声音)
“罕见病”不罕见,但药罕见
种种迹象表面,罕见病患者急需的“续命药”已经续不上了,而这种现象,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3月6日,据华商报消息,白血病救命药“阿糖胞苷”紧缺。在省药监局的督促下,3月5日,西安一家医药公司表示,目前下属一家药店有少量“阿糖胞苷”,将尽量加大采购进货量,并声称,有需要的患者可以预约登记。
“预约登记”,简单的几个字,不知道在患者眼里有多么刺眼、多么痛。
目前,罕见病的比例是1/2000,但对于我国大基数人口来说,罕见病已经不罕见。
“渐冻人”、“玻璃人”(血友病)、“木偶人”(多发性硬化症)、“月亮的孩子”、“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等等,已经是大家格外熟悉的字眼。
(八岁的梓铭在一岁多时就查出了戈谢病,因为全身肌肉紧张,他的眼睛呈现明显的内斜视。他的记忆力也受到影响,成绩很差,妈妈李文莉说,“我有时候真想打他,可想想,他就是记不到”)
“什么时候才会有药?”这几乎是罕见病患者跟医生重复了千万次的问题。
然而,没有答案。
企业不愿生产
罕见病药稀少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病例基数相对较少,致使药企不愿生产,患者无药可用。
比如生产“美而赞”等罕见病药物的赛诺菲公司,近日曾向南方周末表示,作为一种全进口生物制品,“美而赞”生产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2018年第四季度,国内被确诊和接受药物治疗的庞贝病患者增多,药品从国外发货到药检,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另一种罕见病:多发性硬化症,又被称为“死不了的癌症”,同样面临药品断供的风险。目前国内估计有约三万名多发性硬化患者。在治疗方面,中国和国外依然存在差距,比如欧美国家的治疗药物可以达到16种,而国内的药物选择少,目前只有两种。“倍泰龙”是其中一种,也是唯一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
好消息是,“倍泰龙”的生产企业拜耳(中国)有限公司近日做了答复,“药检正在进行中,预计将于3月中供应中国市场。”
(18个思而赞空瓶摆在小浩书桌上,整整齐齐,这是他每三个月领药量)
有数据显示,如果医疗支出超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40%,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灾难性支出”,这意味着,一个有稳定收入的家庭也会因病致贫。
《中国罕见病研究报告(2018)》中也曾指出,当前,我国在罕见病医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罕见病药物管理制度亟待建立。
罕见病已不再是“孤儿”
好在,“罕见病”用药问题已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过去的一年,是国家逐渐规范“罕见病用药”的一年。
随着《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版)、国家卫健委等5部门联合制定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等政策的陆续公布,让癌症、罕见病患者们,似乎看到了新希望。
而今年,是国家大力保障“罕见病用药”的一年。
——2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决定对罕见病药品给予增值税优惠,保障罕见病患者用药。从3月1日起,对首批21个罕见病药品和4个原料药,参照抗癌药对进口环节减按3%征收增值税,国内环节可选择按3%简易办法计征增值税。
——2月15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的通知》,遴选出了罕见病诊疗能力较强、诊疗病例较多的324家医院作为协作网医院,组建罕见病诊疗协作网。
——2月22日,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药监局联合发布《关于罕见病药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决定从3月1日起,对首批21个罕见病药品和4个原料药,国内环节可选择按照简易办法依照3%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进口环节减按3%征收增值税。这是落实2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保障2000多万罕见病患者用药”要求的重要举措。
面对罕见病,不光是政策层面的问题,多方协作,尽力而为,才能让罕见病用药不再是“孤儿”,满足患者对于“一粒药”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