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新闻频道 > 政策解读 > 聚焦医改 > 深化医改突出预防为主

深化医改突出预防为主

2018-04-13 来源:医改界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建国近70年来的重要经验之一,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明确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的历史方位,为我们深刻把握当代医药卫生发展变革和公共卫生工作的新特征,提供了时代坐标和科学依据。

一、坚持预防为主方针成效明显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建国近70年来的重要经验之一,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全民运动蓬勃发展,学校教育力度明显加大,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开展控烟限洒行动,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截止2015年,我国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34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8.1‰、10.7‰、20.1/10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5‰、6‰、12/10万,人民健康素质将提到更高水平。

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实现了“一优两降”,“一优”是医院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全国公立医院药占比从2010年的46.33%降到现在的40%以下,三明等地降到30%以下;“两降”是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初步的遏制,政府办医疗机构收入增幅由2010年的18.97%降到了目前的10%左右,居民就医负担有所减轻,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降到29%以下。人民的健康水平也实现了“一升两降”,“一升”是指人均期望寿命提升了,2015年人均期望寿命(76.34岁)比2010年提高了1.51岁,“两降”是指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下降。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提前实现了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由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和财政部、卫计委、人社部三方五家共同对中国医改工作进行的联合研究显示,中国在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方面迅速迈进,改革成就举世瞩目。

二、坚持预防为主是医改的治本之策

深化医改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根本目标是让人民群众更加健康,突出预防为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预防为主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一招。

(一)预防胜于治疗。预防着眼于避免和减少疾病的发生,而治疗则是在疾病已经发生的前提下用药物、手术等手段消除或减轻疾病、减轻患者病痛、减少并发症和延缓死亡过程。预防的健康效果远胜于治疗,以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公众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是可防可控的。吸烟、不合理膳食、缺乏体育锻炼是这些慢性病共有的、最重要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效干预这三种危险因素可以预防80%的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40%的恶性肿瘤。

(二)预防让看病不再难和贵。疾病预防不仅效果好,让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少得大病,减少群众就医次数,看病难的问题自然可以减少或不发生。同时,预防可以降低就医成本,挽救更多的生命,进一步缓解看病贵问题。我国的研究显示,每投入1元用于高血压的综合防治,就可以节约心血管病治疗费用8.59元。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测算,在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实施一套慢性病最佳干预措施所需的费用不超过人均3美元/年。

(三)预防为主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当前,“健康中国”已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健康中国”的主要内涵就是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努力实现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到“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的转变,不断提高国民健康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大健康、大卫生高度出发,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必须创建促进健康的环境,包括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工作场所、健康城市等;必须调整卫生服务的方向,将传统的“以病人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通过疾病预防、健康保护和健康促进不断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必须关注生命全过程的健康,关注婴儿、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等不同年龄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实现“健康一生”;必须大力普及科学的健康知识,开展公众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加强每个人对自我健康的管理。可见,“预防为主”与“健康中国”一脉相承,内涵统一;要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就必须坚持和突出“预防为主”。

三、坚持预防为主要有章可循、于法有据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确定的卫生工作方针,还是1997年确定的卫生工作方针,还是2016年8月确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均将预防为主确定为主要内容之一。新一轮医改也将公共卫生服务列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四大体系之一,提出要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并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作为医改要着力抓好的重点工作之一。但要真正落实预防为主,需要有章可循、于法有据。

(一)把资源配置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落实预防为主,资源配置是第一步。一要制定资源配置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做到资源配置于法有据。从根本上杜绝人情配置、关系配置、随意配置现象。二要量化预防为主资源配置标准。要想从根本上落实预防为主,解决医疗与卫生之间的不平衡问题,需要把预防为主实化、量化、标准化,明确以预防为主需要做到什么程度此项工作才算是真正落实到位了。三要建立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终身负责制。用制度管住资源配置权力的“双手”,把资源配置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从根本上保证预防为主落到实处。

(二)要从根本上改变重医疗轻卫生倾向。建国之初的30年,通过建立三级卫生服务保健网、爱国卫生运动、赤脚医生、合作医疗制度等,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人均期望寿命等迅速提高。但由于近些年来重治疗轻预防,以至于出现了诊疗人次猛增、病人越治越多的现象。一些院长以诊疗人次和医院收入逐年增加作为炫耀,一些地方领导把医院建大、把住院楼建高作为政绩来标榜,恰恰把最有效的健康教育等预防工作忽视了。研究发现,各级政府向以“治疗为主”的医院投入了大量的卫生资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卫生服务水平,但居民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迅速增长,居民的医疗经济负担仍然较高。以2013年为例,政府卫生支出的65.19%用在了疾病治疗上,而用于疾病预防的支出仅占14.59%。这种“治疗为主”的卫生保健模式导致了医院越来越多、病人越来越多、投入越来越多,然而公众健康状况改善不明显,还导致巨大的医疗资源花费在重病大病的抢救上甚至临终关怀上。

(三)建立以居民健康指标为主的政府考核体系。建立以居民健康水平为主导的党委政府卫生考核指标体系,以居民健康指标作为“指挥棒”,考核各级党委政府工作。树立并切实遵循“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将医改的重心聚焦到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上来,实现“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到“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的转变,努力使得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