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处方流向基层,不少公立三甲医院会面临亏损。新医改背景下,政策已潜移默化促使大量患者回流到基层医院看病,三甲医院则要另谋发展专攻疑难杂症,药企也开始打起以前的“冷灶”基层医院的主意来。
有媒体报道称,根据最新统计,上海已开出110万张“延伸处方”,意思就是至少有100多万人次门诊量回流到社区,这部分处方已经在基层消化完毕,未来患者扎堆涌向大医院只劳烦专家的现象将逐渐减少。
数据显示,2017年度市级医院门急诊总量同比增长0.73%,为2013年以来历年同期增长幅度的最低水平。相反,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比分别增长4.69%、1.51%。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急诊总量增幅首次超过市级医院。
“不能拿上海或部分地区的情况来说明三甲医院已经门庭冷落,基层医院全都一片火爆,毕竟不同省市的医疗服务发展水平不同,政策倾斜力度也不同。”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但大趋势来看,经过三甲、二甲医院不同报销比例的政策引导、再加上不少地方的基层医院诊疗水平不断提升等,确实有越来越多患者倾向于就近看病并争取更多报销,而“分级诊疗”也是国家鼓励的就医方向。
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大医院门诊量增长减缓、停滞甚至下降已经是大势所趋。湖南省湘雅医院院长孙虹此前透露,湘雅医院于2016年1月1日零点起正式启动药品零加成试点,运转一年后医院亏损2个多亿;去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院长兰平也表示,医院年收入15亿元,取消药品加成后即便算上加强管理所节省的成本,一年缺口仍有8000万元。
“未来三甲医院业务量减少是必然,医生将重点诊治疑难杂症而不是看头痛脑热。过去几年急速扩张的大医院势必放缓脚步,甚至被限制不准再扩张。”该业内人士表示,医疗资源在大医院过分集中会导致看病扎堆的恶性循环,小病和常见病分流到社区才更合理。
据了解,以往只盯着大医院销售渠道的药企也开始“烧冷灶”,打起基层医院的主意,按照现在的发展势头,药企要想保业绩,还得针对公立三甲医院、基层社区医院、民营医院集团等不同的渠道不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