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维生素D吗?
看到上面这个问题,许多读者可能都会感到一丝的不屑。不就是VD吗?除了预防骨质疏松和佝偻病,改善我们的骨骼健康,它还能干啥?
近日,来自日本东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公共卫生科学流行病学与预防组的TaikiYamaji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涉及14万人近20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发现,血浆VD水平与癌症风险呈显著负相关。这一发现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1]。
具体来说,Yamaji教授发现,在排除一系列干扰因素后,相比于血浆VD浓度最低的那组,浓度最高的人群(其实也就是正常水平),其总体癌症发生风险降低了22%。其中,VD水平与肝癌风险关系最为密切,表现为,血浆VD水平最高的那组,其肝癌风险降低了55%。特别地,对于肝炎人群来说,高浓度VD组的肝癌风险降低了80%。
说到VD,几乎人人都有耳闻。但应该很少有人对VD有深入地了解。
VD是所有维生素家族中非常独特的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它虽然叫做维生素,但它本质上是一种激素,甚至有科学家认为它还可能是一种细胞因子。
由于VD是一种来源于食物的必须营养物质,同时对于维持我们正常的生理功能不可或缺,因此人们把它称为维生素。但是在人体内,它主要是在紫外线照射下由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而来,然后随血液运行到全身发挥作用,所以,它本质上还是一种类固醇激素。
多年来,我们对于VD的认识一直停留在钙磷代谢和骨骼健康上。同时,由于过去某些谣言说VD毒性很大,很容易引起高血钙、
肾结石及器官钙化等严重不良反应等。许多人在应用VD时都如履薄冰。
事实上,VD的益处远超我们的想象。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医学实验都表明,除了预防骨质疏松,VD还具有促进肌肉组织蛋白质合成改善
肌无力和肌肉疼痛、促进癌细胞分化和凋亡降低癌症发病风险、抗炎降胆固醇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促进
胰岛素合成改善
糖尿病患者预后以及预防自身免疫疾病和
传染病等一系列的功能[2-6]。
更重要的是,早在1999年,多伦多大学的VIETH教授在收集了大量的文献后,发现过去泛滥于医学界的VD具有高毒性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在他收集的所有文献中,即使每天补充10000单位(推荐剂量每天600单位)的维生素D,也没有发现一例中毒的病例[7]。并且,随后的临床研究也表明,即使连续5个月每天补充10000单位的VD,实验者仍旧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只有超过50000单位时,才“有可能”出现过量症状[8]。
所以,关于补充VD中毒这一问题,大家不要再相信。
下面回到正题,说说VD与癌症,这也是最引人关注的部分。
虽然,在早期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大部分研究都发现,VD与癌症的发生呈负相关,同时这也得到了分子医学理论的支持。但是,流行病学调查一个让人头疼的地方就是,总有一些调查,它会出现相反的结论[9]。
在Yamaji教授看来,这可能与这些研究所涉及的人数以及癌症病例相对较少有关。因此,Yamaji教授重新设计了一项亚洲地区最大规模的队列研究。
从1990年开始,Yamaji教授通过对参与JPHC计划的共140420名参与者进行了筛选,其中有49011名参与者自愿捐献了10ml静脉血。通过对这些参与者的血液进行分析,Yamaji教授在获得人群基线VD浓度的同时,又剔除了一部分已经患有癌症或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最终包括33736名参与者,并根据基线VD浓度将这些人群分为四组。
通过对这四组人群的随访数据进行分析,Yamaji教授发现,在20年的随访期间,共有3301例癌症病例发生。这也意味着,这一研究是迄今为止癌症发病数最多的队列研究(此前最多只有2500例)。
食物种也含有丰富的VD
总体而言,较高的血浆VD浓度与总体癌症风险呈负相关。即使在排除了性别,年龄,BMI,吸烟,饮酒,体力活动等一系列因素后,相比于血浆VD浓度最低的人群(36.3nmol/L),血浆VD浓度最高的那组(75.9nmol/L),其总体癌症风险仍旧下降了22%。
同时,包括胃癌,大肠癌,结肠癌,直肠癌,肝癌,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在内的所有癌种,其发病风险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地,肝癌,肺癌以及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降低的最多,分别为55%,28%以及36%。
并且,对于那些患有乙肝或丙肝的人群来说,高浓度维生素D伴随的发病风险更低。具体来说,在排除肝炎本身的干扰之前,相比于低浓度组,血浆VD浓度最高的那组,其肝癌发病风险降低了60%,而在排除肝炎的影响后,这一数值上升到了80%。这也意味着,肝炎患者或许更需要补充VD。
总的来说,这一研究表明,血浆VD浓度较高与后续癌症风险较低密切相关,特别是肝癌。同时,它还为VD预防癌症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