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基金管理不断精细化,医保控费“撒手锏”——按病种付费全国推行,提醒某些辅助用药的生产药企,该考虑转型或减量了!
2月26日,人社部官网挂出《医疗保险按病种付费病种推荐目录》,共有130个病种。消息一传出,有人欢喜有人愁,按病种付费既能打开一些药品的医保“围城”,但也给一些辅助用药招来“杀身之祸”。
其实医保部门早就开始筹划并试点按病种付费。2017年初,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推进按病种收费工作的通知》,规定“各地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都要选取一定数量的病种实施按病种收费,城市试点地区公立医院2017年底前不少于100个。
2017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目前,除西藏外,全国30个省已经发文落实,但仍有部分省市在病种数量及目录上钻空子,尽力提高按病种付费营销效益,比如多报普外、骨外、儿科病种。如今,人社部推出具体目录,这就使医院不得不考虑采用其他手段来完成控费指标,而辅助用药被视为最佳选择!
因为按病种付费后超标部分医保拒付,因此医疗机构选择踢出那些疗效不明确、也吃不出大问题的药品如活血通栓类、神经营养类辅助用药。原阳县一县级医院,2017年与2016年相比,辅助药种类骤减50%,其中OTC中成药减少80%,而药占比仅超21%。
医保及其定点医疗机构历来是中国医药行业最大的付费方。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有近2/3的省份实施或试点按病种收费。进入2018年,广西、浙江、四川、河南等多个省份密集发布了扩大按病种收付费范围的通知。有调查显示,我国约98%的医疗机构都存在辅助用药不合理使用的情况,部分医院辅助用药占比甚至高达70%,按病种付费的全面铺开势必会在全国辅助用药市场引发震动。
事实上,目前绝大多数省份的卫计委已出台措施对辅助用药重点监控,山东、江苏、安徽、四川、河南、青海、浙江、广东等省份陆续曝出辅助用药限用或停用清单。
但因实际医疗需要,辅助用药的使用与否仍有诸多争议:一是辅助用药还没有明确该如何界定;二是有专业人士认为部分辅助用药在临床应用中对疾病确有治疗作用;三是多年在顾客心中占有重要位置的辅助用药,不会因个别医生“控费”排斥而另眼对待,即使没有进入打包目录,部分医生仍然会推荐,病人也会自费使用。
目前正在推行的按病种付费,虽然是以手术方式为主,没有牵涉到具体的药物,但仍会有医疗机构对外科常用辅助用药进行“围剿”。有人说药店、诊所将是辅助药品接下来的销售终端,然而,目前部分省地已开始降低药店、诊所的医保准入门槛,辅助用药将继续被医保所“打压”。
医保、医疗、医院的联合“围剿”,虽说对具有重大创新的生物制剂使用有促进作用,但对一些普通药企多年来赖以生存的产品——辅助用药会会形成强烈冲击。
所以有专家提醒以辅助用药为核心产品的药企,尤其是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医院外科病人使用的辅助用药的生产企业,应该考虑更改产品布局,适应市场变化趋势。
笔者认为,辅助用药被踢出“医保支付目录”,踢出“临床治疗方案”,不是医改的目的,也不是医生的愿望。相信终有一天,有一定治疗作用的辅助用药还会重新回到医生与病人身边。但这是后事了,如何避开眼前困境,才是企业管理者应该考虑的!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