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是古人总结的养生谚语,其意思就是劝人们春天不要着急脱掉棉衣,秋天不要刚见冷就穿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这时,病邪乘虚而入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妈妈在这个季节要为宝宝做好“春捂”,不应过早的减少衣物,以提高宝宝自身免疫力,减少其患病几率。
1、宝宝为什么要“春捂”?
春季气温虽然处于上升阶段,但是温差却仍然很大。房屋热惰性导致室内气温跟不上室外,会产生室内外温差;另外,气温受光照等原因影响,也会产生早晚温差。宝宝由于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所以在春季时要有意地捂着一点,慢慢的减少衣服。
2、“春捂”要把握时机
春捂要把握“8,15”原则。一般来讲,在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昼夜温差大于8℃时,是“春捂”的最佳时机,宝宝此时要注意添加衣服。同时,气温回升后最好再捂7天左右。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以免宝宝上火。
3、着重捂重点部位
在进行“春捂”时,要坚持“上薄下厚”、“捂脚不捂头”的原则。保持背部温暖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感冒机会;宝宝脾胃功能发育并不完善,冷空气刺激腹部时,会引起宝宝肚子疼等不适,所以保持腹部温暖同样重要;另外,足底是对外部刺激最敏感的地方,只有宝宝的脚暖和了,身体才能更好的适应外界气候变化。
4、在家怎么捂?
春季家里开窗通风,一般以气温比较高的午后为宜。早晚室内温度较低时,要给宝宝增加衣物,并可以适当开空调增温。宝宝睡觉时候容易感冒,所以要根据室内温度为宝宝选择合适厚度的被子。此外,对于爱踢被子的宝宝,睡觉时最好穿上舒适的袜子以及长衣长裤。
5、出门怎么捂?
宝宝刚睡醒时,要先在室内活动,不要马上到户外去。宝宝在户外玩得满头大汗时,不要立即脱衣服,应该先擦干汗,等进入温暖的室内再脱衣服。出远门前,家长要关注一下目的地的天气情况,给宝宝带上合适的衣服,如果汽车或火车车厢里有暖气的话,上下车应及时增减衣物。
6、“三暖二凉”穿衣法
背暖——保持背部适当温暖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感冒的机会。“适当温暖”就是不可“过暖”,过暖则背部出汗多,宝宝反而会因背部湿凉而患病。
肚暖——肚子是脾胃之所,保持肚暖即是保护脾胃。冷空气刺激宝宝腹部,会使其脾胃功能受损,影响消化吸收。睡觉时围上肚兜,是保持宝宝肚暖的好方法。
足暖——脚部阴阳经穴交会,皮肤神经末梢丰富,是对外界最为敏感的地方。宝宝的脚部保持温暖,身体才能更好地适应外界气候变化。
头凉——宝宝体表散发的热量,有1/3经头部发散,头热容易导致心烦、头晕、神昏。中医认为,头部最容易“上火”,宝宝患病更是头先热。保持头凉、足暖,宝宝必定神清气爽,血液循环顺畅。
心胸凉——宝宝穿着过于厚重臃肿,会压迫到胸部,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另外,宝宝穿着过厚的上衣,还容易造成心烦与内热。
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结肠炎以及消化不良。
健客价: ¥18主要用于脑部、周边等血液循环障碍。 1、急慢性脑机能不全及其后遗症:脑卒中、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痴呆。 2、耳部血流及神经障碍:耳鸣、眩晕、听力减退、耳迷路综合征。 3、眼部血流及神经障碍: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及神经障碍、老年黄斑变性、视力模糊、慢性青光眼。 4、周围循环障碍:各种动脉闭塞症、间歇性跛行症、手脚麻痹冰冷、四肢酸痛。
健客价: ¥38清热凉血 养血活血 祛风止痒。用于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冬季型症属血热或兼血瘀证.症见皮肤红斑、鳞屑、清润肥厚、瘙痒、心烦、口渴或口干、便秘、溲黄等。
健客价: ¥58地屈孕酮可用于治疗内源性孕酮不足引起的疾病,如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继发性闭经、月经周期不规则、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经前期综合征、孕激素缺乏所致先兆性流产或习惯性流产、黄体不足所致不孕症。
健客价: ¥114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用于瘀血闭阻所致的胸痹心痛,眩晕头痛,经期腹痛。
健客价: ¥15用于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大部切除后所致的上腹部不适、胀满、食欲不振等。对儿童偏食、厌食症,婴儿吐奶和消化不良性腹泻有良好效果。
健客价: ¥84用于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更年期妇女、老年人、儿童等的钙补充剂,并帮助防治骨质疏松症。
健客价: ¥48用于慢性胃炎所致的上腹部不适、胀满、食欲不振等。也可用于婴儿吐奶和消化不良性腹泻。
健客价: ¥84用于治疗自然或术后绝经所致的围绝经期综合症。
健客价: ¥110用于急、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脂肪肝,肝硬化等症的辅助治疗。
健客价: ¥53分清化浊,温肾利湿。用于肾不化气,清浊不分所致的白浊、小便频数。
健客价: ¥27.9良性前列腺增生初期,如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
健客价: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