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的从医之路,在跟随老一辈专家的学习、磨练中,我更理解了良医的意义——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同时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作为一名医生,一定要尽己所能的帮助患者,这不仅是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在挽救一个家庭。
一位40岁、事业有成的女企业家,深受胃食管反流病的折磨,由于被误诊为支气管哮喘,加之情绪的影响,生活难以自理,导致婚姻破裂。
事件的转机出现在找到中国科学院汪忠镐院士后,患者经汪院士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接受了胃底折叠术治疗,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患者再次找回自信,恢复工作,并成为胃食管反流病健康宣教的志愿者。
前辈的奋勇追求催促我前进
胃食管反流病科是我十年从医之路的起航之地,在这里,我对医者有了更深的理解。汪院士是胃食管反流病专科的开辟者,在70岁高龄时,汪院士因患胃食管反流病被长期、多次误诊为支气管哮喘,受尽病痛折磨,最后被确诊、治愈。在接受胃底折叠术治疗后的第二天,汪院士便全身心投入到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治研究中,并在回国后成立了国内首家胃食管反流病专病诊治中心,希望为更多相同遭遇的患者带来健康。虽然年事已高,汪院士依然坚持定期到科室查房,为患者解除疑虑,指导年轻医生工作。对于危急重症患者,汪院士会亲自守候在旁,保证治疗安全。他常说,在临床工作中,要坚持“视而见、见则思、思必行、行必果”的行事理念,善于发现,善于思考。
现在,汪院士把接力棒交给了火箭军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科吴继敏教授。吴教授不遗余力的投身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诊疗推广,在为患者进行诊疗之余,他放弃休假时间,几乎每周都会外出宣讲、推广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知识,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只为帮助更多长期被误诊、漏诊、急需救治的患者解除病痛。
看到二位前辈的付出,我更理解了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心,不仅要认真诊治每一位患者,更应推广普及学科知识,帮助更多公众了解疾病,及早就医,避免长期的病痛折磨。
我与患者的相处之道
胃食管反流病容易误诊,对于存在胸痛的患者,常被诊断为心血管病,而其与贲门失弛缓症的症状也相似,但贲门失弛缓症的主要症状是吞咽困难。因此,与患者的充分交流至关重要。
在临床工作中,我会尽量做到换位思考,理解患者心之所急,尽力帮助他们。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会宽慰患者不安的情绪;细心解释各项检查的作用与结果,会消除患者的疑虑;力所能及的帮助患者,会减少异地求医的艰辛;与出院患者保持联络,会为患者康复提供更专业的指导。
在未来,我会努力成为一名品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医务工作者,救治更多的患者,挽救更多的家庭,成为心之所向的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