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投资管理合伙人苏震波对医疗器械行业有深入理解。他将从以下方面深入分析医疗器械行业:为什么要投资医疗器械行业?医疗器械行业有什么特点?什么样的医疗器械公司会成功?医疗器械行业的投资逻辑是什么?他个人对部分细分领域的热点、行业机会有什么看法?
苏震波拥有近18年医疗行业经验,曾在强生等知名医疗外资企业担任管理人员,从事过销售,市场,医学,中国区部门总经理等职务工作,并联合创立TechlinkMedical。从事医疗投资后,专注于中早期医疗投资,成功主导过多项器械,医疗服务及生物制药的投资。
如果你对这个细分领域感兴趣,一定不能错过以下分享:
美国医疗器械行业投资趋势
做医疗的我们都知道,美国是全球第一大市场,中国现在虽然涨得很快,现在GDP是全球第二,但是我们的医疗行业离美国的差距不是一般的远。美国这么大一个市场,我们来看看美国的现状,为什么美国医疗器械的投资近几年一直火不起来?
这个图是美国的医疗器械IPO的数量,从2000年到2014年,我们可以看到04到07年有一个高峰,14年又有一点高峰,整体来说,每年大概是10个左右的IPO数量,跟美国的生物制药来说根本是九牛一毛,这是很奇怪的现象。美国在医疗器械曾经有一段时间,尤其是2013年之前是很火的,因为大家都在想,医疗器械的风险低,周期短,容易上市,但是最后发现结果不是这样的。美国医疗器械PMA成本和周期都不容小看,而且要在大公司林立的美国市场站稳脚跟,做到可以IPO的盈利状态,并没有投资人想象中容易。
接下来可以看下Medtech和处方药销售的增长率。曾经假设全球的医疗器械增长率应该是比处方药要大,处方药的总金额要高,但是最后可以看到出来的结果不会差很远。只有2010到2013年之间有差距。
我们再来看看融资的金额,这是从2010年到2015年的数据,一直是比较平静的,到2015年开始有点下滑,这里也有一些原因,和美国的政策有关。
再看美国药监局的PMA、PDP、HDE,绿色是第一次通过PMA/HDE/PDP的创新医疗器械,浅绿色这条线是510(k),黑色这条线是SupplementaryPMA/PDP。美国通过新的PMA和HDE并不是很多。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是和美国的VC结构有很大的关系。美国很少有临床医生会出来做VC,去公司里做销售的就更少,这跟中国的差别是很大的。医疗器械一个要懂临床,第二要懂产业,基本上应该是综合性复合型比较高的行业,它的门槛和药的门槛是不一样的,医疗器械是产业化的门槛。
所以对于美国的VC,第一是美国很多VC是生物医药背景出来的比较多,第二是生物制药确实是爆发性很强,如果你做得好,单个项目的回报可以是很高。最后还有一点,美国的VC尤其是很多大的VC他们的资金量比较大,但是医疗器械用不了那么多钱。每个VC能力都有限,不可能投那么多项目,所以他们会比较喜欢生物医药,这也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是美国的医改和政策的变化。刚才说到2013年之前有一波投资的热潮,因为大家都想像蛮好的,但是美国发生了几个重要的事情,第一个是医保控费模式改变了,以前美国从DRG到后来的按项目收费,到后来的按疗效收费,变化很大。包括美国的医疗器械税对美国器械行业也是打击。尤其初创小的公司是承受不起的。
还有一个是高成本的PMA。因为美国的PMA成本是非常高的,在美国做创新医疗器械如果不是真正的创新会死得很惨,就算拿到证,还得经过临床价值的验证,以及卫生经济学研究。因为美国新的医保政策会很强调临床价值加上卫生经济学,就是这个东西对病人究竟有什么价值,所以无疑对你的临床研究及上市销售带来了非常大的考验。
还有美国的医疗器械日益集中,很高的壁垒。可以看到美国医疗器械上市公司里面前20,真正大的80亿美元销售以上的就那么几家。这就造成了为什么VC有一段时间认为,它的风险低,要不就卖给上市公司,要不就自己IPO,但是他发现卖给上市公司就那么几家,这和中国不太一样,它的议价能力很差。资本市场的环境也发现IPO没有想像中那么容易,而且巨头垄断,导致了并购退出的小公司并不是特别好。因为医疗器械从拿到证,到美国做进医保,再到销售的门槛是非常高的。所以做创新公司,尤其是医疗器械并不是那么容易,反观生物医药里东西一出来就价值巨大,做到PhaseII就可以去IPO,所以还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美国医疗器械近年来火不起来的一个原因。
经过这几个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在美国基本上是无颠覆不生存,基本上成熟国家的医疗器械有一个特点,做得好的这些,比如说达芬奇直觉外科这样的公司,它一定有颠覆性的项目,非常有创新力,否则就没有别的选择。因为不像仿制药,做仿制药的话如果是同一个成分,药房是有权换掉医生的处方。可是医疗器械就有很大的问题,就是要证明你的临床价值,确实和中国进口替代的战术是完全不一样的,美国是行不通的。这导致了美国医疗器械的投资一直比较不瘟不火。
为什么未来十年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黄金十年?
我们看完美国,再来看下一个结论,我个人觉得未来十年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黄金十年。为什么有这个论断?
根据IMS的数据我国医疗市场规模2015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中国的器械和药的占比,这个比例跟美国成熟国家的比例是趋低的,中国器械和药的占比只有1:5,可是在美国基本上是一半一半,所以说这里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在中国器械上市公司和生物制药上市公司的占比也不是一个概念,基本上可以看到器械的上市公司在A股里屈指可数,而药物的上市公司非常多。
招标和保险控费的趋势对中国本土的医疗器械公司是非常有利的,和美国不一样,越是招标控费,进口替代的趋势就越强,保护国产的趋势越强。新闻中也可以看到,有明显的趋势。这也和中国的医改模式和市场运行的模式有关系,因为中国的医疗器械,包括招标,包括进医保,物价等等,这个和美国不一样,美国的保险公司是很强的,而在中国非常分散。
从这几个角度来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比美国医疗器械行业甚至是中国制药行业都有非常大的增长动力,因为增长空间非常大。早期的进口替代先是从药开始,器械先是从电子类或者是设备类开始,但是它的进口替代的进程远远没有完成,这个空间非常大。
未来20年,基本上中国是大概率成为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第一大市场,我们的经验是创新和投资永远是跟市场大小成正比的。我们看到一些以色列创新的公司,以色列真正创新的医疗器械公司,最后真正好的那些都会发现落户在美国了。反而在本土因为市场太小所以并不太多,来中国融资的公司又吓死你。所以这基本上是一个经验,而中国近年来医疗器械公司早期都是进口替代,东西很烂。但后来东西越做越好好,创新是一步步在发生。
中国医疗市场也处于类似于美国大概是上个世纪70年代腾飞结束的时代,大部分美国的医疗公司,尤其是医疗器械公司腾飞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它有几个关键的前提,中国也非常像。
第一个是美国叫婴儿潮老化,第二是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与工业化水平非常高,尤其是战后,美国从欧洲揽了很多人才,然后包括政策与资金投入的累积效应也非常明显,各大公司的投入都非常大。国际化的浪潮第一波,包括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些都造成了美国医疗器械大的发展。可以看到今天前20位耳熟能详的,包括美敦力,波科等等都是上个世纪50年代7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巨头。
中国也面临着非常类似的情况。而且中国的产业基础是慢慢齐备的。第一个是政策方面,都是搞医疗的我就不再赘述。尤其是各园区竞争科技人才简直到了疯狂的情况。有好有坏,用领导的话来说,让科技人员富起来也不是什么坏事儿,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创新。但是确实这么多年的科技投入和累积,确实是有效果的,美国也一样。
还有人才是最重要的,大概在20年前麦肯锡就提出了人才竞争,如果大家有在这个行业内的都会有感觉到招人很难。人很多,要招一个合格的人才是很难的,无论是科技人才、销售人才、管理人才还是生产人才都是很困难的。但是近30年本土的生物医学工程包括清华、上海交大等一批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崛起,还有很多的海外引才计划,包括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确实把很多海外一些核心技术的人吸引过来,因为他们是有经济利益在里面的。
从管理方面,中国的医疗市场,近10年,在跨国公司要往上走的,中国市场是要过来镀金。这也造成了很多跨国公司,比如说强生、GE这样的公司培养了一大批的本土人才。我们很多创业公司要找人的时候,如果回到十年前是根本找不到人的,都得自己干。很多时候都像农民一样,自己做技术人员,手把手的弄起来,找医生聊啊聊。今天要找一个销售或者是市场,找一个搭档是非常容易的,很多人都愿意出来,这也是很大的不同。
还有金融市场的造富效应,各方的热情都涌到这里来。
产业链也逐步完善,如珠三角是明显的电子类的比较强,长三角的器械比如说机械、材料都比较强,这些都形成了区域性的特点。这些特点都会有一个产业集群,要找一个什么人加工,请一个什么工人或者是技术人员,也都会比较容易,以前是比较难的。所以产业链的形成,产业承接能力就开始加强,海外并购开始兴起,都带来了新的机会。
为什么是中国医疗器械的黄金十年?因为进口替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策略,只有在中国这样的国家执行效果才会明显。由于中国巨大的市场和快速成长的市场,我们确实看到过去很多成功的公司,像乐普、迈瑞这样的公司都是走在前面的。
无。
健客价: ¥60.21用于医疗护理使用。
健客价: ¥5799供医疗机构输液时固定输液管和针头用。
健客价: ¥20祛风湿、止痛。用于头痛,风湿痛,神经痛,扭伤及肌肉酸痛。
健客价: ¥6哮喘、老慢支等呼吸系统疾病。
健客价: ¥260供疝气患者的辅助治疗。
健客价: ¥135诊断手电。
健客价: ¥28无。
健客价: ¥268用于病员做检查、护理、疗养。
健客价: ¥1898用于病员做检查、护理、疗养。
健客价: ¥1689用于病员做检查、护理、疗养。
健客价: ¥2999用于病员做检查、护理、疗养。
健客价: ¥3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