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新闻频道 > 医药资讯 > 行业动态 > 国企医院改革四条路径 哪个最靠谱?

国企医院改革四条路径 哪个最靠谱?

2017-09-01 来源:健康界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国企医院改革路径解析:移交地方可能性低;关闭撤销或产生负面效应;资源整合或将成主要方向;重组改制探索最多。

  距离国企办医院改革工程完成,还有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研究员曹健却感觉,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国企办医院普遍不愿意将自己交出去,这个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也进行得非常勉强,改革推进并不顺畅。”长期关注国企办医院改革的李亮(应对方要求,采用化名)告诉健康界,政策刚出台的时候,国企办医院动作会相对频繁,但随着大家对形势的观望,就会慢慢陷入“你不动,我也不动”的境况。

  时间紧,任务重,迅速找到一条适合自家国企办医院的改革路径,成为当前国企办医院改革工程的重中之重。综合多位长期关注国企办医院改革的业内人士的观点,移交地方管理路径实施可能性最低;关闭撤销有可能产生强推负面效应;资源整合或将成为主要方向;重组改制则成为探索最多的一条路径。

  路径一:鼓励移交地方管理--实施可能性最低

  有一种方式是国资委鼓励的,即国有企业将与地方政府协商一致,且地方同意接收的企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移交地方管理,按照政府办医疗机构相关规定管理。地方不同意接收的企业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医疗机构,企业自行选择关闭撤销或其他方式妥善解决。

  曹健认为,这一改革路径实现的可能性最低。究其原因,一方面,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普遍较大,对于办好政府办公立医院,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

  事实上,各地是否接收国企医院,还取决于地方资源配置情况与医疗需求。《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规定,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6张。其中,公立医院3.3张,民营医院1.5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2张。根据各地发展情况不同,地方政府接收国企办医院的可能性不同。

  据曹健介绍,有些省份社会办医占比较高,在城市医疗资源规划布局下,国企医院尚有进入空间。与此同时,我国部分地区整体医疗资源还不足,国企医院也有可能被地方政府接收。

  路径一实施起来还需面临一个现实存在的矛盾:一些经营状况还不错的企业医院,企业不愿意“拱手相送”;经营状况欠佳的企业医院,又会被地方政府看做是“烫手山芋”。即便在政策鼓励下,一些企业医院与地方政府达成一致,企业医院与地方政府办公立医院却难以享受同等待遇。

  路径二:有序实施关闭撤销--谨防强推负面效应

  国资委要求,对运营困难、缺乏竞争优势的医疗机构,予以关闭撤销,妥善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工作。

  对此,曹健向健康界表示,如果需要将国企办医院直接关闭的话,厂矿等国企所办医院可能会关闭很少一部分。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对于一些其母体企业效益确实不好的国企办医院,在政策强推下,也必须选择关闭,关键是要做好人员分流安置等工作。

  路径三:积极开展资源整合---或将成为主要方向

  国资委在文件中表示,支持以健康产业为主业的国有企业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通过资产转让、无偿划转、托管等方式,对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专业化运营和集中管理,创新升级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健康养老、健康旅游等产业。

  不以健康产业为主业的国有企业,除承担职业病防治等特殊功能的、特殊领域医疗保障的医疗机构,以及面向企业职工服务的门诊部、卫生所、医务室外,原则上不再直接管理医疗机构。

  “这是一个主要方向。”曹健认为,以健康产业为主的国企屈指可数,整合的概念或许就是将这些国企做大做强。“以前没有做过医疗的投资公司,能够接收的国企医院数量很少。”

  从文件对路径三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国资委的目标是传统上不以健康产业为主的国企,不能再直接管理医疗机构。这一举措必然使得国企办医疗资源向少数几家以健康产业为主的国企靠拢。

  “这是最基本的前提,当然,其中夹杂着强制性因素。”曹健补充道,将国企办医疗资源集中整合之后,国资委鼓励其增加健康养老、健康旅游等新生业态。“尽管整合之后,这些国企办医院仍以提供医疗服务为主,但可以通过增加一些营利性的医疗业态作为补充。”

  路径四:规范推进重组改制--现实探索最多

  国资委确定的第四条改革路径是,积极引入专业化、有实力的社会资本,按照市场化原则,有序规范参与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重组改制,优先改制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业内人士观察,这一路径是目前国企办医院改革探索最多的路径。“控股还是参股?这是核心问题。”李亮刚刚从一家大型国企办医院高层离职,在他看来,目前的普遍情况是国企持股。他认为,如果社会资本仅仅是参股,其目的纯粹是为了获得投资回报,但这种情况比较少,更多社会资本还是选择收购医院对其进行改制。

  根据国资委要求,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首先鼓励将其改制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过由此社会资本的动机就会很弱。”曹健告诉健康界,如果社会资本不控股的话,又很难得到话语权。但很多效益不好的国企需要引入大量资金与现代化管理理念,“这一做法与国企医院改革大形势是一脉相承的”。

  对此,李亮向健康界表示,社会资本进入国企医院初期,普遍拥有话语权。“在社会资本参与国企医院改制的过程中,股东与医院管理层能否达成一致并不重要,而社会资本对国企办医院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的。”

  针对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院参与改制,业内人士普遍担心,这一路径是否有可能会变成国企医院改革的“重灾区”。李亮解释道,一些不想参加改革的国企医院,或许会通过引入少量社会资本,在改革中投机取巧。

  在国企医院改革文件中,国资委设定了一个基本前提:不以健康为主的国企不再直接管理,或者举办医疗机构;即使参与举办,也不能承担主要举办责任。“这一基本前提足以打消‘国企医院通过引入少量社会资本投机取巧’的漏洞。”曹健补充道,国资委希望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打造一个“全员持股+社会资本入股+国企控股”的混合所有制度。

  如果社会资本控股国企医院,还需要经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但从目前来看,医院职工普遍担心没了“身份”之后,其福利待遇与医院前景会受影响。因此,职工很难真心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医院。

  “员工基本利益可以得到保障,但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来自员工的各种疑问与挑战。”李亮分析道,例如,如果母体企业员工涨工资或增加福利,医院员工是否也跟着涨工资或增加福利?医院员工是否可以享受租房补贴?

  除了职工分流安置难题,重组改制路径的另一难点是,即便引入社会资本,也不能保证一定能够建立起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曹健认为,金融、地产等非医疗资本本身就缺乏医疗机构管理经验。即便是以健康为主的医疗资本,对于医疗机构的管理经验也很少。

  李亮强调,由于涉及多方利益,国企医院改革道路崎岖,但与公立医院改革比较起来,还是相对容易一些。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