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新闻频道 > 医疗服务 > 名医沙龙 > 惋惜!表彰后的第四天他去世了,全国名中医丁锷的大爱医路

惋惜!表彰后的第四天他去世了,全国名中医丁锷的大爱医路

2017-08-3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他是全国著名中医骨伤专家,安徽省中医骨伤创始人;他是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国名中医;他83岁,每周四次透析治疗,仍然坚持临床门诊和中医传承带教;他把治病救人、传承中医看作是一个党员专家应尽的义务和毕生追求;他是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名中医丁锷教授。

  丁锷,全国名中医、安徽省国医名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二、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首批“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获得者,“全国骨伤名医”、2016年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获得者。

  丁锷教授于2017年7月3日逝世,他献身于中医药事业,为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突出贡献。

  热爱中医,奉献毕生

  学中医经典之髓丁锷1934年出生在安徽省舒城县一个农户家庭,7岁时,母亲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几年之后,病魔又夺去了他祖父的生命,年幼的丁锷,一个人默默承受着接连失去亲人的悲痛。“难道疾病就那么难治,医生就那么难做?”从那时起,丁锷便立志学医,师从当地知名中医方振亚先生,白天随师临证,晚上整理医案、熟读经典。

  从师三年,丁锷系统学习了中医学、中药学和脉学,背诵经文、方药数百篇,抄方数以千计;出师之后,他悬壶乡里、声名鹊起,远近患者纷至沓来。1955年秋,丁锷考入舒城县医院中医科,1957年,被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现安徽中医学院)录取,毕业后留校,成为安徽中医学院首批师资队伍中的一员。

  奠骨伤教育之基丁锷的一生是为中医骨伤事业奋斗的一生。他是安徽中医骨伤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在全国中医骨伤教育界影响力很大。他建立了中医骨伤教研室,创立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骨伤科。丁锷把中医作为创科之本,把人才作为兴科之源,把病人作为立科之命。经过50多年的发展,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成为安徽省十二五重点专科、国家骨伤中医急救项目单位,并且是安徽首批中医骨伤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丁锷编著的《中医骨病学》《中国骨伤科学·内伤病学》《中医临床诊疗规范》《中国骨伤科百家方技精华》等多部学术专著,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和骨伤临床专业的教材。

  用中医解病患之痛丁锷的一生是用中医方法为患者服务的一生。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丁锷创立了以“行气、散结、清热解毒”为中心的中药内服为主,外敷等非手术治疗手段为辅的方法,来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急性阑尾炎、急性水肿性胰腺炎、胆道蛔虫症等,在全省推广应用;积累了以手法正骨外固定配合中药外敷治疗骨折的经验;采用先攻后补、攻补兼施的方法治疗Ⅰ、Ⅱ、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出“脊髓型颈椎病”按中医“痉”证治疗,首创“养血蠲痹”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内服中药配合中药熏洗、外敷治疗膝骨关节炎和其他原因引起的关节肿痛;行气活血加健脾益肾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他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创制的“颈椎活血胶囊”“消瘀接骨散”“骨疽拔毒散”“接骨续筋口服液”等经典制剂,已成为临床常用药。

  仁爱精诚,敬佑生命

  大医精诚彰显医德“很多病人专门来找你看病,你不去看门诊怎么行。”2016年6月30日,刚刚获得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丁锷躺在透析床上接受采访时说:“我行医60多年了,对这项工作很有感情,舍不得丢掉它。”2011年,丁锷因肾功能衰竭,每周需透析4次,但他还是坚持每周看两个半天的门诊。医院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实行限号,可他总是加号再加号,经常忙到中午12点多才下班。家人劝说他身体不行就不要再强撑着,而他总是说:“不给加号,患者那么老远来的,不忍心啊。”

  丁锷对待患者一视同仁,对待穷苦病人,他更显恻隐之心。丁锷早年在家乡坐诊,房前屋后都是前来看病的人,基本上从早到晚忙着替人把脉、问诊、开药。当时,农村是烧柴生火烧水,尽管家里缺柴,他仍每天想办法,起早烧开水,供患者饮水。重病人或沾亲带故的患者,经常留餐。后来,丁锷到省城工作,逢年过节回家,十里八乡的百姓都到家里来找他看病,但是他从不收乡亲们的诊金,开好药方由病人自购,家人时常抱怨。他却说:“乡亲们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们生病很痛苦,走了那么远的路,又等了这么长时间,怎么也要帮他们看看。”

  经典医案屡创“神话”“医道高深德才备,妙手回春医中仙”,2016年11月底,一位姓柏的患者给丁锷送来锦旗。这位患者左腿曾烂了一个很深的洞,恶臭难闻,前期住院治疗花了3万多元仍没治好。丁锷开了3味中药,在药里加入1斤白酒后用火点燃,用烧尽后留下的“冰黄液”冲洗伤口,再敷上“乌石丹”粉末,3天换1次药,治疗1个多月后,患者伤口竟然痊愈了,总费用仅为17元。2002年10月16日,淮南蔡家岗的陶姓患者在外院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疗无效,医生建议手术。丁锷检查后认为属中医“脱疽”,予以活血通络加清热解毒的疗法,1个多月后患者便痊愈了。

  丁锷一生救过很多人的命。“有一年,邻村有个姓王的妇女因不堪风湿病的折磨几次欲寻短见,家庭也因病致穷,父亲数付中药将其治好,其家人一直称是父亲救了他们一家人。”回忆起丁锷看病的例子,他的儿子丁汀总是滔滔不绝,仿佛有说不完的神奇病案。

  传承育人,诲而不倦

  丁锷与其传承弟子。

  形成具有独特见解的学术思想丁锷长期从事中医骨伤科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潜心研究骨伤科疑难疾病的诊治。他以传统师承的教育基础、现代大学教育的理论升华、乡村基层的从医感悟、高等学府的教授经验,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见解的学术思想。他提出“西学中用,以中为主,中西结合”的诊疗理念代表了现代中医的发展方向和中国新的医学模式;他“病证结合,标本兼顾,内外互补”的治疗观点更加贴近现代中医临床实际;他“攻邪为先”的治疗思想和倡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方法为许多骨伤疑难病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重要的思路。

  总结一套学习中医的经验丁锷深知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临床经验医学。中医学的教育和传承不同于其他学科,要想把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弟子,必须严格要求。他告诫弟子:首先要热爱中医、相信中医,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才能学好中医、继承中医和发扬中医;再者,学习经典是掌握中医仁术的必由之路,要想成为一位好的中医师,必须勤读经典;其次,必须勤于临证,通过长年累月的跟师临证,才能逐步了解和掌握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最后,要善于领悟,勤写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在继承中创新。

  培养一批中医骨伤人才丁锷坚持每周看门诊两次,教学查房一次,座谈交流一次,并及时认真批阅笔记,积极参与医院组织的名老中医学术讲座。几十年来,丁锷言传身教,直接带教硕士研究生、学术经验继承人13人,先后培养了安徽省几代中医临床骨科专家。

  淡泊名利,勤俭敬业

  一批“不值钱”的遗物2017年7月3日,丁锷因病逝世,我国中医骨伤界的一颗巨星陨落。丁锷的家人在整理其遗物时,只发现了几块医生用章、十几个看病时用坏了的放大镜,以及十余枚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纪念章,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小盒子里。“老人家生前用的书柜是我淘汰下来的。”丁锷的女婿许昭堂说:“2000年左右,我家搬家,准备把我旧书柜扔掉,却被老人家拿回来继续用,一用就又用了18年,我准备给他换,他总以还能用推辞。”

  一句“平凡”的家训丁锷制定了这样的家训:待人要宽和,世事要练达;别人麻烦我们是信任,麻烦他人要想到别人的难处;不要浪费,不要攀比,勤俭持家。在丁锷心目中,把病人的病看好是医生的神圣的荣耀,而不是交易的筹码。

  一世不为名利的人生丁锷把组织对他的肯定当做作“高看一眼”;把病人对他的感恩看作是“医生的本分”;他把学术界给他定义的地位看作是“大家的功劳”;他把自己工作的医院看作是同事们“共同的家”。

  丁锷被大家公认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但当医院推荐他申报各种荣誉时,他总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在门诊看病、带学生的老医生,自己做得不够好,怕担不起组织给予的荣誉。丁锷生活上很节俭,精打细算,但从不把钱财看得很重,不管在老家或是合肥,病患到他家看病他皆分文不取。

  不忘初心,永跟党走

  看病传承是一个党员专家应尽的义务“自己是做中医的,更是一名老党员,想尽量传承下来一些经验教训,这是党员应尽的义务。”这是2016年丁锷接受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事迹采访时说的话。

  2017年6月,丁锷获“全国名中医”称号时说:“如果天再假我以年,我愿植杖耕耘,以报答党和政府培育之惠、知遇之恩于万一。”

  党员要有党的信仰,守党的规矩丁锷是一位具有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常教诲身边的人:“人不能没有信仰,是党的人必须要坚守党的信仰,守党的规矩,响应党的号召。”

  2017年6月27日,在医院开展的纪念建党96周年系列活动中,他因病住院治疗,期间,他向党组织多次表示,要以一名老党员的身份参加纪念建党庆祝活动。他拄着拐杖,走上主席台,用质朴的语言,向参加活动的新老党员送上寄语:“祝贺同志们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我们都在党组织内,要在党委领导下,继续奋斗。”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展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品格魅力。

  追忆丁锷的一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老党员、老专家对患者的无私奉献,对中医药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党的无限忠诚。丁锷不愧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时代的楷模!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热文排行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