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中医说,几乎所有病人都存在「湿」的问题,北京同仁医院呼吸内科的张友平医师有一句话总结说:十人九湿。
接下来,小九就为大家解释三个关键问题,分别是「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哦,对不起,拿错了剧本,应该是:湿从哪里来,湿有什么危害,以及怎么祛湿。
1.湿是什么,从哪儿来?
中医理论说:湿为阴邪,重浊黏腻,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这话还能再晦涩一点吗?翻译一下,就是人体内由于水液代谢失常(小便不利、泄泻、水肿等)或者外界湿气(雨水、潮湿、出汗、食肉等)入侵,导致的一系列人体功能失常。
中医认为,当体内湿气重的时候,人会有以下的5大症状:
1.头部沉重四肢乏
湿性重浊,其特点就是沉重。感觉身体重,尤其是头部和四肢,如小腿肚发酸等。
另外容易失眠,记忆力下降,易怒,烦燥。
2.口中发黏舌苔腻
感受湿邪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口中发黏,食欲差。
舌苔腻,舌头有齿痕。
3.胸腹胀满尿不畅
湿为阴邪易滞留脏腑,阻碍气血运行致脘腹胀满,脾胃功能失常。
湿邪停于下焦,则小便短少而不舒畅。
4.下肢浮肿便溏泻
常表现为下肢浮肿,朝轻暮重。
另外大便不成形,而且粘滞,便完后感觉不爽。
5.脚缝痒,起水泡甚至溃烂
人体自保顺序中,皮肤排在最后,因此人体会将湿气首先体现在皮肤上。
双脚由于经常裹在鞋子、袜子里,最容易遭殃。
简单说,也可以主要看自己的三个方面:一看感觉,二看大便,三看舌头。
2.湿的危害是什么?
湿作为人体水液代谢失常产生的病理产物,湿聚可生痰,痰阻则生瘀,痰瘀是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病理基础,可以说大部分疾病都是由湿所引起的。
湿气被称为「万病之源」,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湿气最麻烦。
它分外湿和内湿:外湿主要是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引起;内湿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又分为湿热和湿寒(湿热有汗,湿寒无汗)。
中医研究称,超过60多种疾病与湿气有关,如肥胖、水肿、腹胀、湿疹、皮炎、痤疮、泌尿系统感染、女性白带增多、下阴瘙痒等。
湿气也可能引起顽固性肥胖,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如三高,甚至可能引发恶性肿瘤。
3.怎样能祛湿?
一旦得了湿病是很不好治愈的,尤其眼下这个季节,看似入秋,却依然处于「加长版的三伏天」,防患于未然最关键。
1、保持良好心态和睡眠
任何疾病都要重视心态,良好、放松的心情是战胜疾病的法宝;过度紧张、思虑导致压力过大,可造成脾胃的损伤,脾虚则生内湿。
例如,舌苔增厚与口腔溃疡,就表明你的工作、学习压力可能过大,需要调整一下。
缓解压力,最重要的是改善睡眠,睡觉质量高,就能降火、清火。睡好了,你可能发现上火的症状自己就消失了。
2、适当运动
防湿、祛湿的最佳运动方式是「微动四极」,说人话就是:轻微地活动四肢,使身体阳气慢慢地恢复,湿气逐渐散去。
不可大运动出大汗,这样气随汗泄,气受伤了,水湿的的代谢就受到影响。
或者水湿随着汗液散出一部分,但内湿又出来了,最终湿气还是没有去掉。
3、注重饮食
首先要避免大量饮酒,大鱼大肉,酒能助湿,肥甘厚味滋腻碍胃,也可助湿。
饮食过盛,脾胃运化不及,就可造成水湿的停留。脾虚生内湿,久之形成湿盛体质,又处在湿气较盛的环境中,就会发生湿病。
如何改善这种体质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吃姜。
常言道:「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生姜可以温脾阳、散寒湿,和中发表,也是防暑祛湿、散寒解表的良药。
可以每天早晨吃两片生姜,或可用醋泡上五六天后食用,这样可以逐渐改变湿盛体质。
在沿海城市,三伏天也叫桑拿天,整天湿气笼罩,应常吃些新鲜瓜果、蔬菜、瘦肉、淡水鱼虾、豆制品等清热利湿的食品,少吃煎炸厚味或过咸过辣。
还可常喝荷叶茶,吃薏米茯苓粥等,其他如绿豆粥、红小豆粥、莲子粥、粳米、糯米粥、荷叶粥等,要经常结合食用,这样才能驱除你体内的湿气,保持身体的平衡。
结合食用?怎么结合,是不是特麻烦?没关系,小九这里有一个「懒人套装」——健脾祛湿汤!
随便买的祛湿汤,你搞不清楚用的是偏寒性还是热性的药材,也就不知道是适合内湿还是外湿,适合寒湿还是湿热。喝错了,效果难免越喝越湿。
而医生开具的健脾祛湿汤汤包,更推荐使用平性的太子参,茯苓,白术和甘草来补脾胃,加上陈皮,木香,砂仁来行气健脾,最后加上适量的薏苡仁或者炒薏苡仁,这样配下来的祛湿汤整体药性平和,寒湿和湿热的小伙伴都有很好的祛湿效果。
祛湿汤的喝法更简单,加水煮30~40分钟就可以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