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为响应阿尔及利亚紧急医疗援助的呼吁,中国政府在国内经济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组织国内最优秀的医疗力量,飞赴万里之外,迈出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第一步。
广西政府也于1976年开始承担国家援外医疗队派遣任务,已分别向尼日尔和科摩罗两个非洲法语国家派出了19批和11批医疗队。
坚定:“我们代表着中国医生的形象!”
2016年底至2017年初,中国第十八批广西援尼日尔医疗队和第十批广西援科摩罗医疗队成员,来自广西医科大学的彭传敏、刘磊、白鹤、刘丽东、马日陆续回国。
“尼亚美国家医院的放射科放射防护设施非常差,检查室的墙壁仅比普通的墙多了一层薄薄的木板。设备也非常落后,冲洗胶片还停留在八、九十年代的水洗片时代,加之胶片质量不好,发报告的时候,片子上的异常影像经常要判断是病变,还是胶片冲洗的问题。”
“没有手术需要的2号针,就用4号针替代;没有钢板就用钢丝代替,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找到能替代的东西,治好他们。”
“当地医院医药分家,病人没有钱买消毒液,冲洗伤口时消毒液不够了,经常就是用自来水帮清洗,加上手术室设备较落后,所以很多医生经常都是穿着水鞋进手术室。”
广西医疗队对口援助的是尼日尔及科摩罗两个国家,从前对于它们的了解,仅限于百度上的一句话——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然而听了几位医生的“诉苦”,才对这句简单的介绍有了更生动的理解。
在刘丽东和马日驻扎的尼亚美国家医院,各方面条件已经是尼日尔国内的最高水平,然而依旧无法与我国医院相比。刘丽东说,尼亚美国家医院唯一一台黑白B超机是广西赠送的,放射科检查室有的门甚至是家用的空心木门,相较于国内医院放射科的放射防护标准,简直天壤之别,刘丽东笑称:“我每天坐在那里工作都是在吃射线。”
马日所在的口腔科手术室房顶都已发霉,消毒措施落后,无法达到无菌要求。马日说:“艾滋病在非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患者就诊之前也不会做艾滋病检测,有时一天接诊的患者中,就有10-20例艾滋病感染者。”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职业暴露的风险相当高,作为医生,只能在工作中加强防范。
而在尼亚美900公里之外的津德尔省,刘磊和白鹤的工作条件更艰苦。刘磊接诊的一个患者头部皮下脓肿,散发着恶臭的脓液大量积聚已经让患者头部比常人大了一倍,然而,当地医院没有相应的诊疗设备,刘磊便用输液管自制了一个导流装置,将患者头部的脓液引流出来,最终让患者恢复了正常。
白鹤所在的外科面临着手术设备严重短缺的局面,从国内带去的手术用钢钉、钢板没过多久就用完了,之后遇到的很多骨折、肢体损伤的患者,如果是在国内,借助手术,完全可以治愈,或者至少可以保留肢体,然而在没有医疗设备辅助的条件下,白鹤做得最多的工作反而是截肢。白鹤心痛地说:“截肢对于我们骨科医生来说,简直就像医死了一个人,如果条件能好一些,我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医术,做得更好。”
尽管工作环境不尽人意,但是几位医生想尽一切办法,借助一切有利条件,完成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我们代表着中国医生的形象,要做就要做好。”这句话是每位援非医生都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而他们也的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医生敬业奉献的形象。
几位医生不但在本职工作中尽职尽责,还利用业余时间去义诊,宣传疟疾、艾滋病的防治办法。同时,他们还承担着当地大使馆、中资公司的医疗任务,为非洲当地华人华侨的健康保驾护航。
坚持:“中国的医疗响应速度绝对是世界最快的。”
“中国的医疗响应速度绝对是世界最快的,没有之一。”几位援非医生都强调了这一点。经常为患者手术的他们很少能在手术台上看到新鲜的伤口,有些患者是从遥远的沙漠深处来到医院看病,有些家境困难的患者则是要攒够医药费才能入院接受治疗。而患者受伤入院,最快也要过2-3天才会被安排手术。马日曾遇到一位在医院的院子里搭棚住了很久的患者,腿部大面积溃烂,伤口布满了叮食腐肉的苍蝇蚊虫,询问得知他还在排队等待手术。马日于心不忍,便用医疗队带来的药物免费为他处理了伤口。
无论多大的手术,主刀医生也只有一个助手,有时助手技术不熟练,清洗伤口、缝针等工作也要自己来做。白鹤曾遇到一位伤势严重的患者,手术已经准备好,结果就因为当天清洗器械的工人罢工,手术就要停掉。救人心切的白鹤四处找人,终于找到医院的一位清洁工帮忙,才顺利做完了手术。
一位颈部受伤白骨裸露的患者,由于没有足够的手术费,只好带着伤离开医院。“这种情况在中国,我们绝对不会让他就这样出了医院的大门。”刘磊感慨地说,然而这样因为没有钱就终中断治疗的事,在尼日尔非常普遍,而队员们在遇到确实困难的患者时,随队带去的药物能送都免费送了。
这些令中国医生匪夷所思的工作遭遇,在国内是无法想象的。而在国内过惯了便利、舒适的生活,到了非洲,还要面临一系列生活中的考验。
断水断电是常事。随行厨师、广西医科大一附院营养食堂的王志坚说,他所在的尼日尔马拉迪省驻点曾有过7天没有水的经历,整个医疗队几乎陷入断炊的危险。到了旱季,两天来一次水就是正常的,为了接水,常常要等到半夜2、3点。当地物价极高,且很难买到新鲜蔬菜,为此,种菜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最大乐趣,出发时记得带种子也成了历届老队员对新队员的嘱托。
尽管吃住行都不方便,但是队员们说,最怕的还是生病。了解了当地缺医少药的现实,目睹了当地医院简陋的医疗条件,大家都知道如果生病就是一个可怕的大问题。然而,疟疾这一在中国绝迹了近六、七十年的顽疾还是找上了他们。
“几乎每个队员都得过疟疾,或轻或重,最多的有得过七、八次的。”刘丽东说,他就是这批医疗队中被疟疾折磨得最惨的人。感染疟疾的半年中,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不能下床,闭上眼都会出现可怕的幻觉,服药后产生了极为严重的浮肿,输液用的留置针只能“站”在皮肤上,各类治疗疟疾的药物的副作用还让他在病好之后留下了高血压、晶状体浑浊等后遗症。而更让他觉得难过的是在他生病期间,远在中国东北的母亲也患病入院。拖着病体,又远在非洲,他只能在音质极差的国际长途中一遍遍拜托国内的朋友帮忙照顾母亲。
思念祖国、牵挂家人的同时,他们也被国内的家人、领导、同事牵挂着。“一听到新闻里播‘尼日尔’3个字,全家人都马上围在电视机前看。”刘磊告诉记者。现在通过网络,医生们在非洲也可以经常与国内的亲人联系,发不了视频也还可以发语音、文字,而老一辈的援非医生们,远没有现在这样的便利。
坚守:41年从未懈怠
“我们在非洲那两年,跟家里人几乎都没有了联系,信件通过大使馆转交,一来一往就已经过去很久了。”苏廷范老教授一边展示他当年在非洲的照片及国家颁发的荣誉证书,一边讲述40年前的那段援非时光。
苏教授是广西医科大学最早的援非医疗队成员。1976年1月,他作为第一批中国援助尼日尔医疗队成员抵达尼亚美,并先后在尼亚美、马拉迪两个省开展援助医疗工作。1976年的中国还未大病复苏,但是国家依然为医疗队随行配备了大量药物,用于在工作中免费赠予当地困难群众。他们一同带去的还有中国医生严谨、负责的医德医风。
在采访中,刘丽东展示了一张照片,拍摄的是一张泛黄的笔记,记录了中法文对照的放射科医学术语。“这是我们的老主任陈茂安1978年作为第二批援非医疗队成员在马拉迪省留下的笔记,他几乎将所有放射科发报告时使用的专业词汇都做了中法文对照。”刘丽东说,陈老的这份笔记至今都压在马拉迪医院放射科的玻璃板下,成为历届援非医疗队成员宝贵的学习资料。
除了治病救人做好本职工作,队员们还利用一切机会传帮带。从国内探亲回来,刘磊的行李中不但有妻儿为他贴心准备的衣物、食品,还有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捐赠给津德尔医院的膀胱镜、鼻内镜。刘丽东得知当地医学院校没有放射学这个专业,就将自己随身携带的中文教材利用业余时间翻译成法文,供当地医务人员参考学习。他们还将自己的真才实学在工作中传授给当地医务工作者,“每教会他们做一个手术,他们都特别开心。”医生们说。
在历代队员的艰辛付出下,中国医生敬业、严谨、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为中非白衣外交作出了卓越贡献。广西医科大学历代援非医生能吃苦、能打硬仗的优良传统也在撒哈拉沙漠留下了响亮的回声。有10年援非经历的彭传敏说:“虽然已经离开非洲,但是有召必回!”
41年过去了,第十九批援尼日尔医疗队已于今年初抵达尼亚美,来自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护士长欧春红已经投入到工作当中。与前辈们分散在尼日尔各地开展援助医疗不同,如今他们的工作地点集中在首都尼亚美综合医院。这家由我国投资援建的综合医院不但极大改善了医生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在医疗工作中,更能举各科室之力,达到更好的医疗效果,为尼日尔群众带来更多福音。
治疗勃起功能障碍。
健客价: ¥370本品适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各种感染。
健客价: ¥20.5本品可用于治疗如下的敏感菌株引起的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耳鼻喉感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其他感染:骨髓炎、败血症、腹膜炎和手术后感染。
健客价: ¥17.5起菌适敏各引于感的用种感染,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扁桃体炎、咽炎;下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炎、肺脓肿和支气管合并感染等。
健客价: ¥18百利达人体脂肪测量仪UM-041是利用BIA(生物电阻抗分析法),通过测量人体生物电阻抗来计算体脂肪率的,作为预防生活习惯的好帮手,将协助您做好家庭的健康管理。
健客价: ¥267通过测量额头的热辐射来显示被测对象的体温。
健客价: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