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金税一期上线,由于手工采集数据错误率太高,金税工程惨遭停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国内的税务环境对偷税漏税、走票过票防不胜防;2013年,金税系统进化到第三期,不仅手工采集的bug被彻底修补,在之后营改增政策的配合下,企业几乎所有的经营数据都被牢牢掌控——20年过去,税务环境完成洗牌,这一次,在税控压力面前,轮到企业防不胜防。
去年金税三期全面上线以来,疲于应对医改的医药行业雪上加霜,这期间,大量没有发生真实业务,继而走票过票的企业都被系统排查出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药企虚开大案频频曝光,不仅涉案金额屡创新高,涉及的企业也数量众多。
事实上,很多人只知此番税改来势汹汹、金税三期功能强大,却不知其具体如何运行,这种认识偏差使得不少企业产生侥幸心理,继续铤而走险,殊不知,经过这次税改,税务部门掌控的信息,已经远远超出企业能应对得范围。
这种全面掌控信息的能力,除了依托技术升级(金税工程最早在1994年就启动,但直到2016年全面上线的金税三期,才真正打出名号),还有营改增带来的发票升级,两者相互配合,共同造就了“强大的金税三期”。
金税三期在初上线时就打响了威慑企业的第一枪——2015年,上海首次试点新系统,当时一家位于浦东新区的企业,3月11日,虚开了第一张增值税发票,3月23日,这家企业的风控信息就被推送到监管部门,稽查人员立刻现场核查,及时查获了所有违法证据。
这个案例侧面反映出金税三期的关键运行流程:实时监控、发票验证、发票比对、上传监控,直接决定了如果以后稽查部门上门,很大概率是带着“证据”来核查,执法精准度大大提高。
这其中最主要的环节就是“发票比对”和“发票验证”,营改增之前,营业税普通发票由于不能抵扣,对发票的跟踪管理和控制难度极大,偷税漏税、走票过票防不胜防。
而营改增之后,抵扣环节更严谨,发票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更规范,加之票面要素要求全采集,填补了发票管理的漏洞,最大程度打击了虚开发票,特别是7月1号之后,所有票据要求填上纳税人识别号,以票控税更加密不透风,从源头掌握了开票信息。
如果说运行至今的金税三期,已经牢牢掌握了企业视为命脉的“账本”数据,那么增值税发票就是为执法部门提供这些“数据”,而金税三期,则负责对这些数据进行导入、分析、监控,一发现有异常,就立即推送预警,执法部门就会立即采取行动,企业被抓的时候往往都是措手不及!
这意味着既往仅仅靠税务部门人工来审核票据的局面,已经彻底扭转,低效率的人工验票通过增值税发票升级,把控税的部分压力直接移植到开票行为上,开票的人无形中也承担了控税的职能,再结合金税系统的信息把控,每一张票都被层层联动的监管锁死。
评估纳税人的税号下,可以进一步比对进项销项,同时跟行业相关性、同一法人相关性、同一地址相关性、数量相关性交叉分析——虚开发票一抓一个准;
商品品目由商品编码控制,分析发票信息,商品增值额、库存存金额都可以计算出来,再通过评估同行业的税赋率——逃增值税一抓一个准;
对财务报表数据预警,分析企业的费用、预收账款、存货率、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收入成本率等等财务数据的变动,通过评估同行业利润率——逃企业所得税一抓一个准;
今年7月起,大额现金交易的人民币报告标准由“20万元”调整为“5万元,凡当日单笔或累计交易超过5万元以上金融机构都要送交大额交易报告——私人账户交易一抓一个准...
医药行业从未像现在面临如此棘手的财税问题,税务系统升级还伴随着两票制政策的落地,企业的上下游都被严密监管、实时追溯,购销过程中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以全链条排查,
对工业来说,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的品名、数量、金额与取得进项税额的发票品名、数量、金额没有对应,视为异常。
对商业来说,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的品名、数量、金额与经营业务对应不上,视为异常。
无论是工业还是商业,如果存在大量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大量作废等异常行为,又无正当理由,视为异常。
在这种税控环境改变的当下,企业所有的交易都必须是真实交易,走票、过票、两套账这些套路,在大数据面前,已经完全不管用,企业如果不想在接下来“防不胜防”的税控高压下耗尽精力,第一步:请重新筹划你的财税体系!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气不摄血。崩漏下血。
健客价: ¥998供行动困难的残疾人、病人及年老体弱者作代步工具。
健客价: ¥136供行动困难的残疾人、病人及年老体弱者作代步工具。
健客价: ¥1500供行动困难的残疾人、病人及年老体弱者作代步工具。
健客价: ¥1057.2供行动困难的残疾人、病人及年老体弱者作代步工具。
健客价: ¥10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