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始终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家庭医生制度作为改革重点,在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统筹领导下,积极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通过“做实签约、夯实服务、健全机制”,推动建立高效、有序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做实签约,建立紧密服务关系
2011年上海启动家庭医生制度试点,以签约为主要任务,引导居民认识、接触与逐步接受家庭医生服务,我们称之为上海家庭医生制度1.0版。截至2016年,全市家庭医生共签约常住居民超过1000万人,签约率超过45%,家庭医生与居民的签约服务关系正在逐步建立。
2015年11月,在家庭医生签约基础上,上海启动了“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试点(即居民可自愿选择一名家庭医生签约,并可再从全市范围内选择一家区级医院、一家市级医院进行签约),优先满足本市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居民、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签约需求,着力打造家庭医生制度“2.0”版,力求通过进一步紧密签约服务关系,提升家庭医生初级诊疗能力与健康管理能力,逐步建立起分级诊疗制度,全面实现家庭医生守门人职能。
截至2017年一季度,上海共有2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1+1+1”签约试点,覆盖上海90%的社区,已签约“1+1+1”居民超过160万人,其中上述社区60岁以上老人签约率已超过37%。
二、夯实服务,引导就诊下沉社区
“1+1+1”签约后,居民在签约医疗机构组合内就诊,或通过家庭医生转诊至其他医疗机构,在就诊流程、预约等待、配药种类、配药数量等方面均可享有优惠服务政策。
(一)实现预约优先转诊
上海已搭建市级优先预约号源信息化平台,上级医院拿出50%的专科和专家门诊预约号源,提前50%时间优先向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开放,目前接入35家市级医院,7700余名专科医生,每天有超过1万个门诊号源优先预留给家庭医生,实现签约居民优先转诊。
(二)实现慢性病用药“长处方”
对于服务依从性好、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签约居民,家庭医生可一次性开具1-2个月药量,并通过多种形式对签约居民进行用药后的跟踪随访,在保证医疗安全与效果的基础上,减轻往返医疗机构次数。
(三)实现延续上级医院处方
经家庭医生转诊至上级医院的签约居民,再回到社区就诊时,家庭医生可延用上级医院专科医生所开具处方中同样的药品(包括社区本地药库中没有的非基本药品),并通过第三方物流免费配送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居民就近药房或居民家里,满足社区居民针对性用药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开具“延伸处方”超过27万张。
(四)实现针对性健康管理
家庭医生接受居民多种形式健康咨询,为居民健康出谋划策,对签约居民进行定期健康评估,根据健康评估结果,按照签约居民不同健康需求,制定符合其个体情况的针对性健康管理方案,并予以跟踪实施。
2017年,已签约“1+1+1”医疗机构组合的居民,门诊在“1+1+1”签约医疗机构组合内就诊近80%,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超过70%,在签约社区就诊也达到60%,比上年同期增加1.2个百分点。同时,人均就诊频次比上年同期下降0.56次。体现出签约居民就诊下沉社区效应初显,不必要的诊疗频次得到初步控制。
三、健全机制,形成系列配套支撑
(一)打造社区卫生平台机制
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为政府履行基本卫生职责的公共平台、全科医生执业的工作平台、市场资源引入的整合平台、居民获得基本医疗卫生的服务平台、“医养结合”的支持平台。充分发挥平台的开放属性,通过平台整合各类体制内与市场上的资源,对家庭医生提供资源支撑。
(二)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上海制订了6大类141项社区卫生服务基本项目,引入标化工作量,作为基本项目的“度量衡”。在此基础上,建立与标化工作量对应的岗位设置、绩效评价、财政补偿、薪酬核定标准,为政府购买服务提供了量化手段,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精细化。
(三)构建队伍发展持续机制
一手抓培养人,把全科医生培养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10年以来累计招录2000余人,900余人完成培训后全部“下沉”社区。目前上海全科医生数约7000人。一手抓留住人,推进符合社区卫生服务特点的薪酬制度改革,提高社区高级职称比例(从3%-5%提高到6%-10%),评审中强化具有社区特点的技能、业绩考核,让全科医生职业发展“更有盼头”。
(四)探索签约服务激励机制
在长宁、徐汇等区试点按照有效签约人头支付签约服务费,结合服务质量与效果,探索医保按人头支付的制度雏形。在“1+1+1”签约试点中,将在全市逐步推广家庭医生管理医保费用试点,细化签约服务考核指标体系,建立配套的签约服务费激励机制,促使家庭医生主动服务,激发生产活力。
(五)加强优质资源联动机制
强化公立医院对社区的支撑,各公立医院均成立社区卫生对接服务部门。组建区域性影像、检验、心电诊断中心,实现社区诊断水平同质化。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支撑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和社区协同开展居民健康管理,推动“全专结合、防治结合”。
(六)贯穿信息技术支撑机制
上海已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基础数据库,实现市、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市级数据中心已集聚超过200亿条的诊疗数据,并以平均每天1800多万条的速度增加。配合家庭医生制度构建,建立社区卫生综合管理平台和分级诊疗的支持平台,支撑预约转诊、处方延伸、药品物流配送、绩效考核管理等改革举措的实施。
开发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APP,可自动采集、实时掌握上海每个区、社区、家庭医生具体签约情况、诊疗流向、频次费用、健康管理结果等,形成“公开透明、客观动态”的评价机制。
今年年内,“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试点将拓展至上海所有社区。到2020年底,我们将力争将家庭医生服务覆盖全市所有家庭,让医疗资源分配和利用更加有序有效,让广大市民享有更有效、更便捷、更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