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许多患者对高血压防治存在认知方面的误区,这些认知误区干扰了高血压的规范治疗,医生必须纠正患者对高血压防治的错误观念、帮助患者识别伪科学、防止患者被巫医假药欺骗,才能达到协助患者科学规范地防治高血压的目的。
误区1 凭借一己之力便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达到防治高血压的效果
不良生活方式可引发高血压
高血压的发生与个人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不良的生活方式如过量饮酒、喜食盐、体力活动少、吸烟等均可成为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病因。
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与周围人群、环境密切相关
高血压的发生虽与个人不良生活方式有密切联系,但人们却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深受家庭生活习惯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日常生活中,家人长期以钠盐含量较高的食材进行烹饪,患者限盐就成了空话;患者住宅周围未配备良好的体育设施和锻炼器材,适量运动效果便大打折扣。若家庭和社会对高血压患者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医嘱不予支持,即使患者想通过一己之力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也独木难支。
基层医务人员是高血压患者疾病防治的领路人
基层医务人员在高血压防治工作中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基层医务人员对高血压患者的生活习惯、心理状况及需求有着深刻认识,所以更应积极学习高血压防治知识;努力促进社区居民参与健康生活方式干预;从社区入手,建设健康良好的生活环境,达到助力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和预防疾病、促进其他居民健康的目的。
误区2 年龄越大,高血压诊断标准值越高
高血压诊断标准值与年龄无关
部分高血压患者误以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随之增高是一种生理现象,并认为年龄越大,高血压诊断标准值越高。这一错误认知在老年人群中尤为突出,部分高血压患者也因此未得到规范诊断和有效治疗。
明确高血压诊断标准,鉴别“一过性血压升高”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达到诊断标准值都应接受治疗。但部分居民偶尔出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情况,这种情况属于“一过性血压升高”,不能诊断为高血压。“一过性血压升高”的居民应到所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测量3次不同日血压,然后由医生诊断。
误区3 患高血压后无明显不适,不必监测血压,可自行调整用药方案,不需进行规范诊疗
症状、体征与血压水平无关
有人认为,即使患高血压疾病,只要无明显不适,就不需治疗,这种认知是错误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与其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关系。
血压过高可危及生命
高血压属慢性病,大部分患者血压呈渐进性升高,机体已在血压升高的漫长时间里“适应了”较高的血压水平,故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无明显症状。但机体的适应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血压过高或其他诱因导致机体承受力下降,可引发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规范监测血压
部分患者认为只需按时服用降压药物,无须动态监测血压值,就可万事大吉。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保证血压长期平稳达标,更违反了血压治疗的一个原则:高血压治疗强调个体化用药,须坚持定期对血压进行监测并记录,以掌握用药与血压变化的关系,适时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使患者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高血压患者应每周至少测量血压1次,以动态监测血压水平。
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杜绝自行调整用药方案
有些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差,不按照医嘱服药,盲目服用病友或药店推荐的药物,偏信广告中的“好药”;亦有患者错以为价格越贵的药物越是“好药”,一味追求高价的新药、特效药;更甚者,受周围病友的影响,将他人降压效果良好的药物种类和剂量照搬给自己使用,自行购药。这些做法是盲目且危险的!
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种类繁多,每种药物降压机制亦各不相同。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患病情况、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其他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情况等综合考虑,选择对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能保护靶器官的有效降压药物。
误区4 降压药产生“耐药性”后用药无效
降压药不会产生“耐药性”,越早服药获益越大
很多老年人被诊断为高血压后,认为老年人血压高是正常现象,不愿意服药。担心降压药会像抗生素一样产生“耐药性”,用得太早会导致以后用药无效,造成高血压症状不严重就不服药的心理。但事实上高血压药物并无“耐药性”。高血压治疗原则是:除早期轻度高血压患者可通过严格坚持健康生活方式达到降压效果外,其他患者越早服药获益越大。
捕获最佳治疗时机,使患者获利最大化
高血压的主要危害是:全身血管渐进性病损,心、脑、肾等多个器官功能下降。血压越早得到控制,就越能抓住治疗最佳时机、越早地保护血管、预防心脑肾功能损害。
误区5 “灵丹妙药”根治高血压,保健品、保健仪器、纯天然降压药疗效好,血压一旦降至正常即为治愈,可立即停药
“灵丹妙药”根治高血压都是伪科学
市面上不少广告宣传某药物是高科技产品、“祖传秘方”、无不良反应,可根治高血压。这些都是伪科学宣传!目前,全世界尚无任何一种药物、仪器能根治高血压。所有宣传根治高血压的“灵丹妙药”,都是经济驱动的虚假信息,是干扰高血压规范治疗的毒瘤。
保健品、保健仪器并无降压疗效
部分患者认为西药不良反应大,不愿意长期服用西药。某些企业利用患者这种心理,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某些保健品、保健仪器的“降压疗效”。实际上,任何企业宣传的保健品及降压仪器都不具备降压疗效,用之延误患者治疗,危害患者健康。
“纯天然”降压药疗效不确切
许多患者认为西药不良反应多,“纯天然”降压药不良反应少,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所谓的“纯天然”降压药就是中草药,大多数中草药降压效果不确切,患者不要盲目选用“纯天然”降压药进行治疗。
高血压不可被治愈
部分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治疗后血压值降至正常,就认为高血压已被治愈,自行停药。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高血压不能被治愈,只能通过综合治疗控制血压值,“坚持服药是高血压患者的长寿法宝”。
误区6 忽视生活方式的改善,仅依靠药物治疗高血压
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使大多数人群获益
在日常诊疗过程中,有的患者举出身边某某人不吸烟不饮酒,50岁就患脑出血,而有的人吸烟、饮酒却活到90岁的例子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并无保护作用。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不同,心脑血管疾病的其他危险因素亦各不相同,无法用个例引导大部分人群进行生活方式的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大多数人获益的结论是通过对大规模人群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
不良生活方式导致降压药物难降压
部分高血压患者认为,患高血压后只需坚持长期、规律服药就可规范控制血压水平。但事实上,控制血压水平须通过药物治疗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才能达到最好疗效。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健康是保证人类心血管系统健康的“四大基石”。吸烟、过量饮酒、高盐饮食等不良习惯若不加以控制,会严重损害血管生理结构。很多患者正是因为未彻底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导致服用降压药物难有良效。
误区7 通过静脉滴注治疗高血压,血压降得越快、越低,疗效就越好
静脉滴注给药仅适用于部分危急情况
除高血压急症如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需静脉滴注降压外,大部分高血压患者不需进行静脉滴注治疗。但部分高血压老年患者却想通过静脉滴注降压,甚至错误地认为静脉滴注能活血化瘀、改善循环、预防血栓。实际上,静脉滴注不仅对预防血栓并无作用,而且通过静脉滴注途径给药的中药制剂可能引起“输液反应”、损伤肾脏等,目前使用的降低血压或预防心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案中并不提倡使用静脉滴注途径给药。
缓慢、平稳降低血压
部分患者一旦发现自身血压偏高就惊慌失措,希望通过便捷途径将血压水平快速降到低值。其实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在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必须缓慢、平稳降压,在4~12周将血压降到目标值。快速降压治疗仅适用于血压急剧升高,危及生命的情况,如主动脉夹层、嗜铬细胞瘤导致的高血压危象。血压下降过快、过低,易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脑梗死等严重后果。
误区8 自行在家中测量的血压值不准确,时刻关注血压值才能以防万一
长期、规范测量更能反映血压水平
有些患者认为在医院测的血压值是准确的,而在家中自行测量的血压值不准确。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医疗机构里测量的血压值只是一个偶测的数值,难以全面反映患者血压水平。患者在家中长期、规范测量血压时不受医务人员影响、不产生紧张心理、心情放松、血压测量次数和时间科学,能有效反映患者血压水平。另外,若患者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定的时间测量血压,能更正确地了解自己的血压水平。
时刻关注血压值导致精神紧张,不利于血压控制
部分患者对自身血压值过分关注,频测血压、自行频调降压药物,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人体血压在24h内会随心理和体力活动的改变而改变;不同时间段测量的血压数值也有所不同;气候、心理、身体等因素也会使血压水平有所波动。患者应放松心态、注意保暖、按时作息、保持情绪平稳,让血压更好地保持在平稳的状态。若血压变动过快、过大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