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新闻频道 > 医药资讯 > 疾病资讯 > 女,27岁,乙肝病史7年,乏力,右上腹胀痛5周,如何诊断?

女,27岁,乙肝病史7年,乏力,右上腹胀痛5周,如何诊断?

2017-07-30 来源:医脉通肝脏科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世界胃肠病学组织( WGO)成立于1958年,目前有110个成员国,致力于向全球一般公众和卫生保健专业人士提供消化系统疾病的教育、培训及知识宣传。

  病史

  一般资料:患者,女,27岁,广西桂林籍,汉族,已婚,农民。主诉:“乙肝病史7年,乏力、右上腹胀痛5周”于2016年1月3日入院。现病史:自诉7年前体检发现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乙肝五项标志为HBsAg、HBeAg和HBcAb阳性,肝功能正常。3年前在本县医院做腹部B超提示肝脏炎症改变,未见占位性病变HBeAg(+),ALT201U/L,AST135U/L,HBVDNA3.5x107拷贝/ml。开始应用拉米夫定100mg/d联合阿德福韦酯10mg/d抗病毒治疗。半年后HBVDNA(-),肝功能正常,此后持续服用抗病毒药物至本次入院。2年前自觉上腹部逐渐饱满,因精神食欲与平时无异,未就诊。

  本次5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厌油、恶心,右上腹胀痛不适,尿色深黄如浓茶水样,在本乡医院化验功肝能ALT345U/L,AST308U/L,TBil98umol/L,HBVDNA8.2x108拷贝/ml,按“乙型肝炎”对症治疗2周无好转,于2016年1月3日转入本院。经询问近5年间断服用炔诺酮类药物避孕。家族史:母亲8年前因肝硬化病故。

  检查结果:神智清楚,精神一般,肝病面容。皮肤巩膜明显黄染,无肝掌蜘蛛痣,无皮疹、出血点,心肺无特殊。腹部自剑突下区~右上腹部可见一均匀性异常隆起,无腹壁静脉曲张和胃肠型。触诊肝脏下界位于剑突下8cm,右肋弓下6cm,质地中等,边缘钝,轻度触痛,墨菲氏征(-),叩诊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肝区叩击痛(+),腹膜刺激征(-),移动性浊音阴性,未闻及血管杂音。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

  WBC6.25×109/L,N53.3%,RBC2.98×1012/L,HGB86g/L,PLT303×109/L。

  肝功能:ALT861U/L,AST235U/L,TBil187.7umol/L,TP58.4g/L,ALB30.4g/L,GLO28.0g/L,A/G1.1,GGT45U/L,ALP141U/L,TBA12.2mmol/L,PT16.7秒;

  HBV-M为HBsAg、HBeAg、抗-HBc阳性,PreS1抗原(+);HBVDNA6.2×108拷贝/ml;

  ?BV基因B型,基因测序显示M204I,N236T位点变异;

  AFP18ng/L,CEA(-),肝吸虫抗体(-)。

  辅助检查

  胸片提示右侧胸腔少量积液,ECG无异常;B超:肝脏明显肿大,形态失常,肝右半斜径180mm,前后径100mm,左半肝长115mm。肝内回声明显不均,右肝内探及219×150mm混合性包块,包块内可见较强回声及低回声交替,以低回声为主。剑突下8cm、右肋弓下6cm可探及肝回声,胆囊显示不清。脾脏厚56mm,无腹水。

  腹部B超—A:肝脏明显肿大,肝内回声明显不均,形态失常。

  腹部B超-B:右肝内探及219×150mm混合性包块,包块内可见较强回声及低回声交替,以低回声为主。

  CDFI:实质回声内血流信号不明显;CT显示:肝脏明显增大,上下径280mm,巨大实质性包块占据肝右叶,边缘清楚。肿块密度稍高于正常肝组织,中间可见大片坏死区,其内高密度者CT值60HU,低者呈液样密度。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呈明显的均匀性强化,病灶内血管存在,病灶和正常肝实质之间可见低密度包膜,门脉期肿块强化略低于肝实质,延时扫描肿块强化同正常肝实质.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腹膜后淋巴结无肿大。右肾向下推移,胰腺向对侧推移,右胸部可见弧形条带状胸水阴影。

  腹部CT-A:肝脏明显增大,上下径280mm,巨大实质性包块占据肝右叶,边缘清楚。

  腹部CT-B:肿块密度稍高于正常肝组织,中间可见大片坏死区,其内高密度者CT值60HU,低者呈液样密度.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呈明显的均匀性强化,病灶内血管存在,病灶和正常肝实质之间可见低密度包膜,门脉期肿块强化略低于肝实质,延时扫描肿块强化同正常肝实质。

  诊断

  1.重症乙型肝炎(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双重耐药);

  2.肝脏巨大肿瘤(性质待定)。

  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患者乙肝病史7年,已应用抗病毒药物3年,肝脏出现肿块2年,首先需要考虑恶性肿瘤情况。但自觉右上腹部逐渐饱满、肝区隆起已经2年之久,且因精神食欲与平时无异,入院做AFP阴性,影像学检查肿瘤为膨胀性生长,无明显浸润现象,不支持原发性肝癌之诊断。

  肝脏血管瘤:肝脏血管瘤的影像学应为肿块组织供血丰富的表现,本例肿瘤为实质性,中心已显示缺血坏死,不支持此诊断。

  肝脏良性肿瘤:如肝细胞腺瘤等,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较为符合,需要进一步明确。

  治疗思路

  诊疗经过:入院后经按照重型肝炎运用异甘草酸镁、前列地尔、促肝细胞生长素护肝及蛋白血浆支持,配合DPMAS(人工肝)1次,替诺福韦300mg/d口服抗HBV治疗,病情逐渐好转。入院2周后ALT135U/L,AST86U/L,TBil65.3umol/L,ALB33.7g/L,GLO30.1g/L,GGT40U/L,PT14.5秒.HBVDNA7.1×104拷贝/ml;5周后ALT61U/L,AST35U/L,TBil30.4umol/L,ALB34.1g/L,GLO29.0g/L,PT13.1秒,HBVDNA<100拷贝/ml。但肝脏肿大情况无好转,且出现肝区持续性胀痛。经肝胆外科会诊后2016年2月14日以“肝脏肿瘤性质待查”转外科。

  外科治疗经过

  2月19日开腹探查,手术见肝右叶呈巨大肿瘤样膨大,肝表面血管迂曲扩张,触之有明显波动感,穿刺减压抽出黑褐色浑浊液体100ml及少许米黄色异常组织,进一步探查肿物占据整个肝右叶,约32cm×28cm×22cm,与左叶分界清楚,肿块呈米黄色,组织松脆,中央广泛坏死呈黑褐色,可见区液化,与肝组织间有较完整的包膜,肿瘤表面仅有(3~5)mm厚正常肝脏组织覆盖。

  肝左叶代偿性增大为15cm×10cm×6cm,组织结构正常。肿块切除后称量3000g,快速冰冻切片报告为非典型性增生。病理所见:送检物为直径约30cm肝组织一块,基本为被膜不完整的灰褐色实性肿物占据,切面暗褐色有大面积出血,边缘灰黄质软。诊断为肝右叶巨大肝细胞腺瘤合并合并广泛出血坏死(出血性梗死)及感染。

  术后继续护肝及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肝功能未反弹,HBVDNA持续阴性。3月10日康复出院。随访至今1年余,肝功能指标持续正常;HBsAg、抗-HBc阳性,HBeAg阴性;HBVDNA阴性;腹部彩超显示健存肝组织回声均匀,未发现结节阴影。

  病例分析/讨论

  肝细胞腺瘤(HCA)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肝内良性肿瘤,多发于年轻女性,与长期使用口服避孕药(OCs)或合成代谢类固醇(AASS)雄激素可能有关。长期服用避孕药者HCA的发病率为3-4/1万,而在不服用避孕药及服用避孕药史短于2年的妇女该病的发病率仅为1/100万。

  肝腺瘤的发病率与服用避孕药的时间和剂量有直接关系。OCs使用的时间大于5年和雌激素的含量决定了肝细胞腺瘤是否继续发展,但确切应用剂量与疗程与发生HCA的内在联系目前未见报道,可能与本病发生率较低,缺乏大宗病例的系列研究有关。腺瘤者比不使用避孕药有肝腺瘤者容易发生肝破裂。

  HCA的肿瘤70%为单发,小部分多发。其平均直径一般<50mm,大于80mm者临床极为罕见。一般而言,瘤体较小者通常无明显不适,常于体检时被发现.仅在肿瘤增大压迫临近器官时,出现上腹胀满、恶心,食欲不振,上腹牵拉感等非特异表现。由于肿瘤可持续膨胀性生长,达一定体积后其中心部位若因缺血而发生坏死、出血,则可表现为发作性右上腹胀痛、发热、局部压痛、血象升高等。一旦破裂,可呈现急腹症甚至失血性休克。临床均以急、慢性腹痛为主要表现.目前认为,HCA具有发展慢,病史长,自觉症状轻,全身状况较好,极少恶变,通常无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背景等特点。

  HCA与乙型肝炎的关系

  CHB合并HCA临床罕见,Lin等总结其发生率仅为1.7%。本例患者已有CHB病史7年,2年前右上腹已逐渐饱满隆起,提示肿块生长较快,因无不适感,未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直至本次肝功能明显异常方被确诊。影像学及手术所见HCA直径>30cm,重达3000g之巨,笔者检索国内文献未见报道.患者入院时发热,白细胞升高已提示肿瘤坏死可能,但腹痛始终不甚剧烈.手术中发现肿瘤中心已经坏死并有液化出血,结构极为松脆,而瘤周仅有3mm~5mm正常肝组织包被,已濒临破裂和腹腔内出血边缘,当为闻者所惕。

  关于抗病毒治疗

  目前抗病毒治疗依然在CHB的病情控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新的抗病毒药物在县级医院尚未充分普及,我国多数基层医师依然采取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等作为主要的抗HBV手段。

  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等属于低基因屏障药物,长期用药易于出现HBV耐药,使治疗失败,肝功能反复。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属于高屏障药物,前者需要同时具备M204V、L180M、T184、202、M250等位点3个以上的变异才会出现耐药;后者可出现A194T耐药,但迄今上市10年来,耐药报道罕见。替诺福韦耐药位点与上述药物均不同,可作为上述药物治疗失败或耐药后的良好替补药物。

  本例初始抗HBV应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由于HBVDNA载量达107拷贝/ml,选择两种药物联合的初衷很好,但治疗HBVDNA阴转后未再复查随访,患者服药依从性不佳的情况亦未及时发现与提示,致使于用药后3年之内出现HBV对两种药物的耐药变异,肝功能和HBV反弹,最后演变为重型肝炎,此教训值得临床基层医师深思。

  本例入院后改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患者HBVDNA很快阴转,随访1年未反弹,且出现HBeAg阴转,提示对应用上述药物耐药者依然有效。HCA与CHB合并出现为一种偶然现象,其本身对HBV感染的治疗影响甚微,如能及早发现并停用OCs,HCA可停止生长,避免手术,是为一憾。由本例可见,合并HCA者不影响替诺福韦的临床应用及疗效。

  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肿瘤较小者,停止应用相应的性激素类药物,肿瘤可自行回缩,合并HBV感染者须规范抗病毒治疗。据Dardenne等观察37例,未手术治疗者87.9%肿瘤减小或消失。肿瘤较大者应用射频消融治疗亦有满意效果。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