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吃螃蟹的名额难得,吃最后一个螃蟹的名额需要争夺。
最后一个国家二级机构代码,被民政部交给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冲击波医学专业委员会。
花落骨科,原因为何?
“冲击波和关节镜,将重建国际骨科的治疗体系。”中国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骨科主任邢更彦兴奋地告诉健康界。此时的他,刚完成一台关节镜手术,赶到采访间时,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被业内誉为“中国骨肌疾病体外冲击波疗法开创者”的他,自1993年便开始从事微创、无创事业,至今已奋斗二十余个寒暑。
在发起并制定国内也是国际上首部《骨肌疾病体外冲击波疗法专家共识》后,回顾往事,他评价骨科的发展,“过去是‘华山一条路’,开刀动手术,但现在有了关节镜和冲击波,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
齐人心移泰山
“管人比搞科研复杂。”谈到科室管理中的团队建设,邢更彦如此说到。尽管复杂无比,但一路捕捉骨科的发展要素,他觉得发展的核心还是在人,而人的关键在心。
真正做到,又谈何容易。
军人出身的邢更彦紧握住大方向——创新之中加情怀,来促进团队的协调。
“首先,要培植医生内心深处的自豪感。”邢更彦柔和了声音说,“这代表了对自己工作的肯定,再从创新的基础上吸引注意力,通过发展个人的特长,发挥个人的强项,让医生们来做学术上的较量。”
详细到具体工作中则为:在每周的查房中,选定适当的病历,并制定治疗方案,谁的想法更适合,就由谁来主导,遇到问题,则大家一起分析原因,共同解决。“大家互相帮助补短板,不仅可以让个人进步的更快,还能促进一种和谐向上的氛围。”邢更彦如是说。
不过,“落实到手术分配上,还需要靠医生自己能力。”比如多韧带重建,两根韧带以下的组长就可以做了,“多韧带损伤两、三根以上的要我来主导”。工作内容繁多的邢更彦一直珍惜临床带教、分享经验的机会。
在骨科,评价医生的水平,要根据患者术后的情况判断。“术后患者并发症少,手术效果好是公认的标准。”不过这只是解决了日常工作的问题,要想开拓出骨科的新局面,免不了会遇上一些难以处理的困境,对单个人而言要求心理素质过硬,对团队而言需要不怕事敢登攀。
在科室管理中,无论是遇到医疗纠纷或是医疗资源的不足,每每遇到这种情况,邢更彦总是淡定两个字:“有我。”
面对问题,疏导解决,邢更彦一马当先,从容不迫,同时,他也不忘记安抚医生的情绪。“不用怕,出了任何事,我来兜底。”有了带头人的这句话,团队吃了定心丸,骨科学科的发展也带来了推动力。
得益于邢更彦的栉风沐雨,目前中国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骨科中心骨一科年手术量2000多台,关节镜手术1200余台,成为医院特色科室之一。
用多学科聚力
目标统一的多学科聚力合作的难度在于关注点和兴趣点的不同。在工作的早期,邢更彦便意识到这个难以避免的问题,而他应对的办法就是创新,“让‘新’来引领行动。”
用产业化来带动合作,正是一种创新模式。
据了解,中国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骨科中心将产、学、研相结合,形成专利产品,需要多学科的助力,来将它推到市场中进行应用,“我们科开创的具有吸引力的项目,就是冲击波和关节镜的复合治疗。”邢更彦指出,这既有利于专用的股骨头冲击波设备的改进,也有利于各专科人员之间的聚合。
“冲击波微能量医学是医学领域的第四次革命”,为了集合多学科共同促进和指导全国冲击波医学的发展,邢更彦带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冲击波医学专业委员会在每个省成立专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冲击波医学专家培训与教育专家委员会,而这其中包括了康复科、运动医学科、疼痛科和中医科等。
此外,在把咨询、教育、培训三位一体结合起来的过程中,把对每个学科专家的尊重放在第一位,而体现出来方式就是民主。
邢更彦介绍,4月份在昆明的云南省冲击波医学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上,关于职位的商定,便由当地的专家们民主讨论、推选而来,不仅在专家层面能得到快速的推广和接受,还能促进工作的向下推行。
到目前为止,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冲击波医学专业委员会五届年会,参与的成员逐年递增。
用科研“破局”一重关是一重山
手术是以往骨科治疗的主要手段。
“手术的目标是为患者解除痛苦,但是手术本身的‘副作用’也需要避免。”行医二十余年,邢更彦深感无创对患者的价值。这在股骨头坏死和距骨的骨软骨损伤的治疗中尤为突出,邢更彦强调“人工关节置换或软骨移植一定不是最好的选择。”
思路继续向前挺进,邢更彦推荐的解决方案是用冲击波治疗。“创新就是不断推动解决方案的产生。”邢更彦把“破局”解释为在原有基础上玩出的花样——用非侵入性的冲击波技术或其与微创的关节镜技术的结合,来治疗骨科疾病。
在排除踝关节不稳的情况后,用发散的冲击波,直接刺激踝关节的软骨损伤区域刺激,改善深部血液循环;而软骨表面存在的问题,可以用关节镜解决。清理剥脱软骨,并做微骨折,促进再生,减少患者疼痛。
通过使用冲击波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治愈率可以达到65%以上,但是这种无创的治疗方案却没能在临床上普及。为何?
创新成果出来后到被接受的漫长过程,对心急的人苦不堪言,而邢更彦却坦然接受了,“这个阶段的存在,是督促我们把工作做好的动力。”在推广的过程中,他带领团队,进行着更深入的、更大样本量的病历的积累,并把手中的蒲公英吹散出去,在全国与重庆西南医院、北京同仁医院、上海华山医院等医院开展多中心研究。
但是,对于已经形成固定模式的骨科,想要让新芽冒出,单纯靠自己内部的养分推动还不够,“如果在国际上先被认可,由外部力量介入,或许会比较见成效。”邢更彦分析。这样的舞台正在来临——2019年全球冲击波医学国际会议将在北京举行。
从无到有,从“闭门造车”到跃向国际,几十年的“积跬步”正换来今后的“至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