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卫计委发文自7月1日起,广东省不再对各级医疗机构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含省增补基本药物)的品规数量和金额比例作具体要求。消息引其“三医”的极大反响,尤其是医药界甚至有“基药制度即将瓦解”的说法,说医药基层市场的春天来了!
那么,真的会是这样么?有人士已经提醒说“别高兴的太早!”笔者赞同。笔者认为,广州做法不过是基层医疗机构医保医药“目录”的扩容而已,而实际上并不影响基本医疗制度的施行,反而是基本医疗制度的监管力度将会更大,特别应该引起医药人士重视的是,因为基本医疗制度目的及方向不变,因此,医保对药品质控与药占比不会有任何松懈!
实施基本医疗制度加强药品管理,目的是保证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合理用药及药品供给,为的是减少病人医药消费,保证医保基金恒稳运转。但多年医改中,医保药物制度因为漏洞不足,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保药品目录不同,导致上下级医院对同一病种的临床治疗用药有明显不同,直接影响了治疗的科学性与病人医疗的可及性;这样,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医不能按临床路径治疗,病人对此不满。正是出于解决严重困扰和障碍医改重要战略——分级诊疗的基层开展和运行,有敏锐思维的广州用睿智目光、率先打破常规而“基药放开”,这无疑是给全省医疗机构上下有机合作、推进分级诊疗一个极大的支持与融合。
但也有人对此持不同看法,认为这是医药市场极大的扩展与放量。可笔者认为,此看法偏激及狭窄之嫌。为什么?一是这样做,其实是体现医保政策宽进严管。目录增加了,用药放活了,但并不是说药品质检标准降低了,反而,大量的药品(特别是同种品名)涌进医保目录,倒给医保选挑使用药品极大机遇,于是提高“集采”标准,加大加强监管力度,用自身的制度来“淘汰”质量较差或逊色其他药品的药品,从而选择使用高质量的药品;二是医保目录扩容了但“药占比”并未“退役”,仍直接甚至强硬发挥其刚性制约,如果与绩效考核、医保支付挂钩,将更加有力度限制处理不合理用药。三是上下级医疗机构医保目录一致了,大多数一般病人、慢病患者极有可能倾向基层首诊或复诊及下转治疗,因此,只要区域没有临时的重大疫情、自然灾害发生,其他发病率没有的变化,药品的总使用量是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与提升。这也许正是广州医保目录扩容的先见之明与把握根由。
而实际上有比例放量医保药品目录的自去年7月就有出现,江西省明确允许基层配备30%至40%的非基本药物。广东、上海、重庆、湖北、山东、湖南、福建、哈尔滨等地放开一定比例的非基药,尤其是浙江省在10月30%提高至50%。
北京统一大医院与社区的药品采购目录,将医保目录中的2510个品种全部下放到社区,而广东是第一个全面放开基药的省份。可以说,医保目录扩容应该会很快在全国推行。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一是加强基金预算管理,二是严格规范基本医保责任边界,三是协同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相关改革。目的很明了,仍然还是想方设法控制医保基金不透支,其具体的落实中,当然是要控制参保者医疗消费量,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除了有足够的药品供给外(首先就需要医保目录扩容),药品质量更重要,药占比还要继续下降,只不过是其中的基药、非基药比例不限制。
因此,医药企业商业早高兴之余,应该静下心来,认真调研分析这些省市“基药放开”的根由、设想及目的,然后来完善或更新自己的药品研发及市场开发管理部署与设计,特别是要重视,基药非基药的基层市场开发,不但要保证有明确的疗效,还要有效价比,有药物经济学的证据,还应对基层医疗准入难题的方法及低成本的学术推广。请医药企业对药品(无论是基药、非基药)的质量、性价与基层需求目录有深刻的调研与分析,切莫只顾高兴而忘了好事隐含戳痛!